山石榴|山石榴创刊七周年专栏|陈晓丽:?石榴花开红艳艳

【山石榴|山石榴创刊七周年专栏|陈晓丽:?石榴花开红艳艳】石榴花开红艳艳
文/陈晓丽
山石榴|山石榴创刊七周年专栏|陈晓丽:?石榴花开红艳艳
本文图片

(网络图片)
2022年3月25日 , 《山石榴》迎来创刊七周年 , 我关注《山石榴》也有五年多了 。 网络时代 , 公众号遍地开花 , 但是生存并发展着实不易 , 《山石榴》一路红红火火 , 可喜可贺 。 我跟《山石榴》五年之久不曾走散 , 也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缘分 。
2017年春天 , 我关注了《山石榴》 。 那时候 , 我刚开始在网上发表文章 , 表姐说聊城有个《山石榴》 , 挺好 。 远在他乡的人 , 对家乡的东西倍感亲切 , 而且 , “石榴”两个字一下子抓住了我 。 生在五月 , 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写的就是石榴树 , 我跟“石榴”好像很有缘 。
急急忙忙给《山石榴》投了一篇小短文 , 然后在忐忑中等待 。 文章很快就推送出来 , 我十分欣喜 , 大受鼓舞 , 接连发表了好几篇 。 现在来看 , 那几篇文章相当生涩 , 但是编辑老师给予了真诚的鼓励 , 对此 , 我永怀感激 。 后来 , 跟许多人一样 , 我对公众号的热情逐渐降温 , 再加上路途遥远 , 不能回聊城参加《山石榴》的各种活动 , 我从最初的积极投稿者 , 转变为默默关注的粉丝 。
默默关注一个公众号 , 好比默默关注一个人 , 淡到少有联络 , 却是一份真感情 。
对《山石榴》的关注 , 始于对家乡的眷恋 , 而几年来支撑我一直不离不弃的 , 是《山石榴》的文章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 。
认识了安娃大姐 。 喜欢她雅致的文字 , 暖心的故事 。 她以清新从容的笔调 , 讲述烟火人间的温馨美好 。 读她的文章 , 如沐春风 。
认识了一位爱写“微火”的小学校长 。 点点微火 , 带给人深深的感动 。 生活中不缺少美 , 也不缺少暖 , 心怀仁爱 , 才能感知美好 。 他那篇《厕所呼救》 , 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一名一年级小男生上厕所忘了带手纸 , 蹲在厕所里呼救 , “谁来给我送张纸啊、谁来给我送张纸啊、谁来给我送张纸啊······”校长说别急别急 , 我去给你拿纸 。 一个“厕所救急”的小故事 , 从听见“呼救” , 到目送小男孩扭着圆圆的小屁股欢快地跑向教室 , 娓娓道来 , 不加渲染 。 这样一篇看似平铺直叙的短文 , 很感人 。 写的是日常 , 表达的是爱 , 让人感受到的是阳光 。
还认识了姥娘村里的一位小老乡 , 这个年轻人发表在《山石榴》的文章 , 写的都是乡情乡俗 , 我读着特别亲切 。 熟悉的场景 , 有趣的风俗 , 土得掉渣的家乡话 , 总使我想起记忆深处那些温馨画面 。
说“认识” , 其实不认识 , 只是通过《山石榴》 , 读了他们的文章 , 产生了某些共鸣而已 , 认识的仅仅是文章 。
这些文章带着鲁西北的味道 , 大平原的味道 , 麦子、玉米、地瓜的味道 , 大葱大蒜的味道 。 《山石榴》很多文章都有这味道 , 这就是《山石榴》的味道 。 《山石榴》就像一棵石榴树 , 石榴花不娇贵也不清高 , 鲜艳红火;《山石榴》的文章朴实接地气 , 真实可亲 。
我喜欢石榴树 , 它是老百姓的树 。
昂扬奋进的伟大时代 , 给予了普通人把心中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可能 , 《山石榴》就是普通文学爱好者圆“作家梦”的舞台 。 上得台去 , 圆一回梦 , 过一把瘾 , 挺好 。 我却是甘心作观众了 , 静静守望 , 也挺好 。 守望的不光是一个文学平台 , 还是一份乡恋乡愁 。
每天看一眼《山石榴》 , 就像看见了家乡的棵石榴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