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文艺评论丨什么才是打开《呼啸山庄》正确的方式?

呼啸山庄|文艺评论丨什么才是打开《呼啸山庄》正确的方式?
本文图片

“可是希克厉先生跟他的居处和生活方式 , 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对比 。 从模样来说 , 他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吉卜赛人;从服装、举止来说 , 又像一位绅士 。 ”打开《呼啸山庄》 , 迎面而来的就是这样奇特的、极度不和谐的对比 , 处处都是构成尖锐矛盾的画面 。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 每个元素都在拽着你往下看 , 但你总觉得它们被错位放置 , 终于彼此交缠 , 难以分割 。
整个故事涉及两个山庄的两户人家的两代成员 , 真正的时间跨度有三十多年 。 不过 , 这个故事并没有从头讲起 。 实际上 , 在小说文本的起点——1801年 , 两个山庄已经经历过生死剧变 。 小说完全没有交代两座山庄的具体位置 , 你只是依稀知道这是两个英国的乡间农场 , 从环境描写看多半在北部 , 离利物浦不远 。 哪怕读完全书 , 你也很难找到它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 或与时代风俗、历史变迁直接相关的细节 。 甚至 , 你对这两个地方的面积、人口、结构的概念都会比较模糊 , 规模似乎可大可小 。 也就是说 , 这样的时空是抽象的 , 是高度虚构化的 , 所以有人把《呼啸山庄》当作寓言甚至幻想小说看 , 虽并不准确 , 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
从书里的描写来看 , 英国古典文学另两个重要的男性形象 , 无论是《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也好 , 《简·爱》里的罗切斯特也好 , 在傲慢和矜持上或许与希克厉有一点相通之处 , 但显然远不及希克厉阴郁和暴戾 。 对此 , 借住在山庄的外来客洛克乌的评价很生动:“他爱 , 他恨 , 全都搁在他心里 , 而且认为假使再要让人家爱他 , 恨他 , 那就分明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儿 。 ”周边环境也在不断烘托这个自闭的暴君形象 , 山庄里总是风雪交加 。
呼啸山庄|文艺评论丨什么才是打开《呼啸山庄》正确的方式?
本文图片

呼啸山庄里其他几个人物彼此的关系也显得奇特而紧张:比如 , 两个在外形和气质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被周围压抑的环境苦苦折磨的青年男女;一个粗鲁无情的老男仆 。 至此 , 诡异的气氛全开 , 悬念推着洛克乌和读者往前走 。 洛克乌发现 , 惟一可以成为突破口的是女管家纳莉 , 她从卡瑟琳和希克厉的童年起就在这家里帮佣 。 在洛克乌的追问下 , 她终于从第四章开始 , 原原本本地叙述起这两个山庄的故事 。
由此 ,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由外围旁观者洛克乌转为纳莉 。 在她的叙述中 , 不时需要插入故事中人物的叙述 , 或他们的来往书信 , 所有这些信息拼接在一起 , 才构成这个故事的全貌 。 因此 , 《呼啸山庄》的整个叙事采取了三重框架 , 很多段落都宛若多声部合唱 。 这种结构在后现代文学中并不少见 , 但在古典小说里显得很超前 , 以至于小说发表后 , 结构成了被诟病的一重理由 。 评论者们认为 , 小说写得“七拼八凑 , 不成体统 。 ”
将近半个世纪后 , 随着20世纪的到来 , 《呼啸山庄》在评论界受到的推崇越来越多 。 小说问世之初面临的尴尬境地 , 有了戏剧性的反转 。 当初对艾米莉的非议 , 成了“神化”女作家的依据 。 人们很难想象 , 一个“除了上教堂或者到山上去散步”之外很少跨出门槛的年轻女子 , 哪来如此丰富和不羁的想象力;一部在结构、手法、风格上完全找不到其他作品可以比附、可以借鉴的作品 , 究竟是怎样横空出世的 。 甚至 , 时至今日 , 当我们重新盘点文学史 , 在《呼啸山庄》之后都很难找到在任何方面模仿它的作品 。 在很多人看来 , 《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迹 , 一座奇妙的孤峰 , 它的风格是如此特别 , 你找不到化用于其他文本的方式 , 你连一丁点皮毛都学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