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抱鱼人偶”与祭山活动

摘要: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 , 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 , 最为引人注目 。 以往对于“抱鱼人偶”已有过较多的讨论 , 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抱鱼人偶”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 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 , 他们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 。 在文献记载中 , 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 , 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 , 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也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 。 而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 。
陶塑动物、陶塑人偶等陶塑品是后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内涵 。 目前出土陶塑品的遗址计有二十余处 , 其出土总数也已达万余件之多 , 其中以邓家湾遗址出土数量最多 。 在所有陶塑品中 , “抱鱼人偶”的人物形态、动作均较为一致 , 与其他生动活泼、形态多样的陶塑人偶相比 , 显得庄重肃穆 , 是陶塑人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类 , 对于此类陶人偶 , 过去已有较多的讨论 。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重新探讨“抱鱼人偶”的内涵 , 分析其所表达的文化寓意 , 希望有助于理解后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性质及其反映的现实场景 , 同时有助于了解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信仰体系 。 或有不当之处 , 敬请方家指正 。
一、后石家河文化“抱鱼人偶”的发现与研究
目前已公开发表图像或文字资料的“抱鱼人偶”有13件(图一 , 1~6) , 均属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 , 其中10件出于邓家湾遗址H67 , 另外三件分别出土于谭家岭遗址、王家渡遗址和车牯山遗址 。 与其他形态多样的陶人偶相比 , “抱鱼人偶”的形制统一 , 均为跪坐式 , 直身 , 前视 , 全身较扁平 , 高鼻突耳 , 头戴冠 , 冠两侧出角 , 双手抱一“鱼”于腹部 , 左手托“鱼”尾 , 右手按“鱼”头 。
以往对后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研究大多是从整体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 但是基于“抱鱼人偶”的特殊性 , 学者们也会单独对其功能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 。 如张绪球认为“抱鱼人偶”“似乎可以解释为巫师正在虔诚的进行祈祷 , 以求获得捕捞的成功和生活的丰足有余” 。 严文明则认为“所有这些陶偶和陶塑动物…… , 可能是反映一种庆贺丰收的祭祀活动 。 ……那些抱鱼跪坐的陶偶可能是代表祭祀者的形象 , 他们那种端庄肃穆和虔诚奉献的神态给人以深刻印象 。 作舞蹈等各种姿态的陶偶完全是另外一种表情 , 可能表现庆贺的场面” 。 宋豫秦参考了纳西族“祭风仪式”的相关材料 , 认为“邓家湾遗址发现的跪坐式陶人 , …… , 手执大鱼 , 其身份或许与前述纳西族的护法之神类似 , 也或许代表的是人间巫师形象” 。 周光林也参考了相关民族学资料 , 认为“人抱鱼”形象“意在借鱼的旺盛生殖力来表现人类祝福和祈愿生育及丰收的心理 , 应是石家河文化时期女巫正在施巫的形象 , 或者就是时人心中丰产之神的形象” 。 《邓家湾》报告中则认为大多数陶人偶、陶动物应为祭品 。 郭立新在否定“丰产巫术说”与“牺牲说”的基础上 , 认为“人抱鱼形器偶”反映的是一种巫师作法的场景 , 陶偶所抱的“鱼”与其他陶塑动物具有相同的性质 , 即这些动物都是巫师作法时用来通灵的工具 。 除此之外 , 孟华平曾对“抱鱼人偶”进行过专门的论述 , 认为“人抱鱼形器可能为人抱鱼形乐器 , 是乐师奏乐的艺术体现” , 但是至于鱼形器是何种古代乐器 , 则不得而知 。 郭静云则认为这表现的是手抱陶祖的神母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