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顶端访谈│阎连科:一生努力,终无所成,希望也写一部《聊斋志异》】顶端新闻采访人员 张茹 毛亚珂
阎连科 , 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嵩县 。 1979年开始写作 , 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马来西亚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2年入围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 。 2014年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 。 2015年《受活》获日本“推特”文学奖 。 2016年再次入围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 , 同年《日熄》获香港红楼梦文学奖 。 2017年第三次入围国际布克奖 。 2020年获美国纽曼文学奖 , 《年月日》获法国国际反饥饿组织图书奖 。 2021年获英国皇家文学协会终身成就奖 。 其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 , 出版外文作品100多部 。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为教授、作家和香港科技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 。
有读者曾用“这是一位真正的纯粹的作家”来评价阎连科 。
出生于1958年的阎连科今年64岁了 , 初见他 , 银发满头 , 看起来比同龄人要沧桑许多 。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 他的作品一直保持着高产量、高水准 , 曾两次获鲁迅文学奖和马来西亚世界华文文学大奖、英国皇家文学协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内外重量级奖项 , 并成为华语作家中首位捷克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 , 三次入围国际布克奖 。
毫无疑问 , 阎连科不但是一位纯粹的作家 , 更是一位成功的作家 。 但近年来 , 大家却发现他似乎越来越怀疑写作的意义 。 在长篇小说《速求共眠》的后记中 , 他这样写到 , “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写作的无意义 。 经常怀疑 , 我一生的写作 , 就是一场笑话吧 。 若不是到了这个年龄……久而久之会觉得无聊、无聊、再无聊 , 我就真的不再写作了” 。 甚至在回答如何总结他的写作和人生过程这样的大命题时 , 却也仅用了八个字而已 。
这样消极的情绪从何而来?既然感到写作毫无意义 , 又为何笔耕不辍?针对豫籍青年作家他又会给出哪些建议?
带着这些疑问 , 3月12日 , 在绵绵春雨中 , 采访人员一行赶到了豫西嵩县县城 。 在这里 , 我们见到了阎连科 。 虽已离乡数十载 , 但他乡音未改 。 亲切的河南口音瞬间消解了大家初次见面的拘谨 , 整个采访过程更像是三五个老乡在“唠嗑” , 此刻的他 , 就是那个异乡归家的“田湖的孩子” 。
本文图片
“我对故乡的感受 , 其实没大家想得那么复杂和深刻”
顶端访谈:你每次回到田湖 , 是否都有新的感受?你已经离开农村土地四十余年 , 但写作却一直以乡村题材为主 , 故乡在你的文学创作上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阎连科:我对故乡的感受 , 其实没大家想得那么复杂和深刻 。
虽然已经离开了40余年 , 但每次回来 , 我都觉得自己未曾离开过 。 土地、树木、人情、交往、生存的艰辛和悖论 , 每次回来都觉得还是那样儿 , 还和离开时是一样儿的 。
换句话说 , 我从未觉得我离开过 , 亦如从未觉得自己家在北京过 , 故乡在我写作中的角色就是写作的“土地” , 写作的“根” 。 我一生的写作都未曾超越这块土地 , 或疏离了土地和根 。
所以说 , 我不认为土地在我写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而是土地就是写作这本身 。
顶端访谈:经过多年的建设 , 现在乡村的生活场景已经跟我们印象中的农村截然不同了 , 那么现在的故乡还能反哺你的创作灵感吗?
阎连科:事实上 , 乡村的生活场景确实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 访谈|【教主访谈】学会抚慰与接纳阴暗面,才能真正走入别人的心呀 | 情绪价值之“接纳”
- 访谈|【刘志强访谈】赵海青:写作的喜乐只有自己清楚
- |湖南青年作家系列访谈丨海川:做好准备 随时上场
- 访谈|这是一篇夹带私货的稿子,但我决定放飞自我
-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2月28日起闭馆
- 多罗罗&远古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山海经》:“你想多了”
- 上巳节@网络中国节·元宵|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中国古代到底有几个情人节?
- 天真|【教主访谈】愿你保持天真,亦手握武器 | 许晴式天真魅力解析
- 侧耳倾听@昭君自有千秋在
- |昭君自有千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