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现在的青年作家人很多 , 也有活力 。 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年轻 , 你看巴金写“家春秋”的时候也就二十多岁 。 “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持续的创造力?这是我们现在的青年写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 往往因为一两篇写得特别好 , 出来了 , 但如果没有持续的“后劲” , 还是站不住的 。 我们看一个青年作家 , 既要看他的爆发力 , 又要看他的后劲和耐力 。
我想到了一个青年作家 , 孙频 。 她的责编是我们《收获》的编辑部主任王继军 , 王老师一开始老通不过孙频的稿子 , 他觉得她的小说有力量 , 但总缺了口气 。 后来我就和王老师说 , 如果你觉得她有力量或者说有持续写作的能量 , 你就让她过一次 , 哪怕这篇作品还有一些缺陷 , 但是让她过一次会刺激她 。 结果真的 , 孙频过了一次以后越写越好 , 她的自信也起来了 。 当然 , 这里面还是要有眼光 , 你得看到写作者的力量或能量 , 这个需要经验 。
澎湃新闻:是啊 , 这个眼光特别重要 。 外面人可能觉得文学编辑就是看稿子 , 但我觉得最大的“难”在于怎么判断一个人 , 尤其是一个新人到底有没有力量 , 有没有能量 。 你会怎么判断?
程永新:这确实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 不仅要求你有审美 , 还要对写作者的文字和文学追求都比较了解 , 然后还要有相对精准的判断 。 这个判断 , 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工作积累慢慢达到的 , 也有一些年轻编辑通过时间培养了这种审美或者说精准判断的能力 。 但确实也有一些人 , 不管怎么努力 , 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 , 这个能力依然不够 , 说到底也还是有天赋的影响 。 我们这么讲是不是有点唯心或者神秘?但它真的是存在的 。
在一些人的思维与观念中 , 某类作品就是天然被排斥的 , 比如我们编辑部也有各种各样的编辑 , 我们也知人善任 , 尽可能发挥大家的长处 , 但有的时候 , 有的人就是会屏蔽某类作品 , 有扇门就是永远都打不开 。 很多文学编辑是中文系毕业 , 受过很好的教育和培训 , 但是你们聊小说 , 聊到最后根本的东西 , 总感觉他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 。 所以说 , 如果本身的质地、素养足够好的话 , 文学编辑的大部分经验是可以通过工作积累的 , 但宝塔七层 , 可以通过努力抵达第五层、第六层 , 再往上就越来越难 。 文学的门槛貌似很低 , 实则还是很有区别 。
文章图片
八十年代 , 程永新给《收获》主编巴金过生日 。
文章图片
九十年代末 , 程永新与张抗抗、肖元敏以及当时《收获》的负责人萧岱出游 。
澎湃新闻:你年轻的时候怎么“看到”了余华、苏童、格非他们?
程永新: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 , 我们做文学编辑的会有一种执拗偏执的想法 , 觉得我们以前的文学都不令人满意 , 觉得优秀的作品不应该是这样的 。 就是因为不满意 , 我们希望能找到找到更丰富的更有意义的作品 。 带着这种追寻的心情 , 我那时候还蛮激动的 。 北京也有像李陀这样的热心人 , 我们喊他“场外指导” , 他现在年龄很大了 , 80多 , 但是还在写东西 , 依然对年轻人抱有极大的热忱 。 那时候中国文学界的编辑 , 几个北方的 , 几个南方的 , 尽管每个人的趣味可能不全一样 , 但大家都有热忱去寻找未来极具潜力的写作者 。 余华就是李陀介绍给我们的 , 苏童是我大学同学黄小初介绍的 。 我还记得黄小初那会很激动地和我讲南京有个奇人 , 小说写得特别牛 , 但总不停地被退稿 , 于是推荐给我一篇 , 我看了 , 叫《青石与河流》 , 写得真好 。
- 插画|AI绘制个性徽章插画
- 书法家|品读|100位著名书法家写下这100幅对联,件件让人着迷!
- 中国|【上篇】专访|程永新:小说的最高任务是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 |奥运冠军、抗震救灾英雄、航天英雄……这届拜祖大典,他们都来了!
- 油画|凉山的春天(油画)
-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醉里挑灯看剑
- |【原创】鲁米诗:将来某天…
- 妇女|伊斯托利亚:60年前的《李双双》为何依然动人?
- |【走进美丽宜居家园】强根铸魂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