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数字藏品爆火,文化定义的转移】光明网评论员:据报道,一段时间以来数字藏品火了 。今天1月,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原作《群虾图》首个社交化数字藏品在上海嘉禾首届冬季拍卖会竞拍,最终以30万元落槌价成交;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发售,售价99美元,售出当天秒无 。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企业甚至艺术家个人都开始试水数字藏品,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
所谓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具有可追溯、难以篡改等特点 。将专业的解释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这些作品虽然在线上,不可摸不可碰,但也具有稀缺性特征,也是收藏品 。传统藏品和数字藏品的唯一不同是,前者锁在保险柜里,后者则在网络账号里 。
这可能会把千百年来的收藏形态给彻底改变 。传统意义上收藏,都是实物形态的,珠玉宝器、简牍书卷,无论如何得有一个东西可触摸,也通过触感的“实实在在”,来提供一种占有满足 。数字藏品就不是这样了,这一切都是虚拟的,超物理形态的 。说是一个藏品,其实是收藏了一段代码,如果再本质一点,就是“收藏了个寂寞” 。
数字藏品可能会避免一些传统藏品的遗憾,比如不会有那么多毁损,金字塔不用拆下来搬进博物馆,富春山居图也不会被撕成两截,虫蛀、风化、腐蚀,这些收藏大敌将不复存在 。
当然,这不代表数字藏品就更耐久,一个技术性的变化,可能就会导致藏品消失 。小说《三体》里未来人类选择留下文明的形式依然是石刻,这是个有启发的假设 。所谓藏诸名山、纸寿千年,恐怕没有哪个数字载体可以超过物质留存,人们怎么可能指望千变万化的互联网出现“海枯石烂”的故事?
在现阶段看,不同的收藏方式还是各有优劣,人们不妨各取所需 。不过数字藏品的出现,依然足够有冲击力,让毋庸置疑的文化定义开始发生转移 。传统的艺术创作,追求的是经典化、古董化、精英化,那么今天有可能变得日益技术化、日常化、平民化 。人类对文化的欣赏、占用与满足,开始摆脱物质限制,走向一种超现实 。人们在纯粹的物质世界之外,制造了一个平行空间,这里有全新的价值模型,有独特的阐释逻辑,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让人迷惑也充满刺激 。
或许很多人对数字藏品的看法都可以套用一句网络用语——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这是正常的,如果和画壁画的上古人类说,有一天画可以画在纸上、随身带走,他们也一定会露出惊愕的表情 。对待数字藏品,也不妨用一种历史观去看待,现实世界的发展总是会带来很多意外,颠覆认知的画面总是会不断出现,文化与艺术,也可能变成代码与符号,变得虚无缥缈却又无所不在 。
可以想见的是,作为新生事物,数字藏品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让人大惑不解的景象 。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从实践中去找到解决办法 。但没必要再以一种孤高的、传统的、充满优越感的姿态去俯视新生事物,每一次技术变革、审美重建,总会带有一点头脑风暴的眩晕感,人们应该有这个准备 。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_本文原题是:数字藏品爆火,文化定义的转移)
(责任编辑:林雨晴_NBJS17376)
- 秀才|秀才巧对数字联,惊艳才女心,成功抱得美人归
- 数字化|南山图书馆25周年展览开幕,三种“开放”诠释“OPEN YEAR”
- 翡翠|不一样级别的翡翠,它的收藏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选藏品要慎重入手
- 藏品|买了椟 珠咋办
- 皮影戏|徐悲鸿美术馆数字藏品通过“时藏”平台首次亮相
-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保护:从基础研究到修复、数字化展示
- 资产|杨柳青年画数字版权藏品一炮打响
- 古董|一家私人古董电脑和游戏机藏馆在乌战争中被炸毁,损失500件藏品
- 霍桑|B站爆火人气教授梁永安: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爱情?
- 共青团|从这组捐赠藏品中回看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