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潮州传》:一部有温度的非虚构作品

历史|《潮州传》:一部有温度的非虚构作品
文章图片

□陈剑晖
辅以文献典籍的大散文笔调
近年来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 以城市为单位的地域身份与文化认同为精神指向的城市传记写作 ,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 , 出现了《南京传》《北京传》《上海传》《海南岛传》《广州传》等众多城市传记 , 掀起一股城市传记的书写热潮 。 黄国钦的新著《潮州传》 , 是众多城市传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 。
《潮州传》以非虚构写作的立场与大散文的笔调 , 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典籍 , 以及近现代以来关于潮州的研究 , 讲述了潮州从远古时候的一片汪洋大海 ,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浮滨国 , 再经过千百年兴衰沉浮 , 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进程 。 作者追寻潮州的精神源头 , 挖掘藏匿于乡野间的历史遗存 , 从城市形态的发展 , 生活形态、经济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变化等方面 , 重构了我们最熟悉、同时也可能是最陌生的城市——潮州 。
全书皇皇46万字 , 既有严肃的出土文物考证与文献史料支撑 , 又有生动活泼、文雅优美的现代表达 , 在众多的城市传记 , 《潮州传》堪称别出心裁的非虚构力作 。
【历史|《潮州传》:一部有温度的非虚构作品】个体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个体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 是我读《潮州传》的第一个感受 。 “个体” , 指的是写作主体切入城市书写的视角 , 以及城市写作素材的来源与个人经验 , 此外还包括城市写作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 而这里的“历史” , 指的是“大史小说”的历史 , 它拒绝宏大话语 , 也不以整体性、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圭臬 , 而是沉迷于历史的“边角料” , 注重童年记忆的再现 。
在黄国钦看来 , “以往潮州的历史文化书籍 , 基本上是历史学者写的 , 历史学者比较严谨理性 , 下笔不带感情 , 也不考虑可读性 , 而作家只考虑可读性 。 ”他决意要用带着个人温度的纪实手法来写《潮州传》 , 这个传既要符合史实 , 考虑到历史严肃性 , 也要考虑可读性 , 尽可能调动读者的阅读乐趣 。
城市传记的书写 , 与写作者的精神立场和价值取向有关 , 即写作者站在什么位置去把握整个城市 , 以什么立场去展现和评判这个城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显然 , 《潮州传》采取的是民间立场 , 它以平民的视角 , 让历史的细节和民生百态得以充分地展示 。 由于黄国钦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 , 又是作家和对历史、地理、文学、档案、新闻等都有所涉猎的文化学者 , 所以他能够举重若轻写出潮州这座古城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 , 又能信手拈来把潮州人的市井生活、民生细节、风俗习性如数家珍地讲述出来 , 如此《潮州传》自然便有了烟火气 , 有一股无法抗拒的亲和力 。
把城市看作活的生命体
《潮州传》的成功之处 , 还在于它把城市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城”与“人”在千年历史的迁延中紧密相依 , 彼此塑形 。 人创造了城市 , 而城市也按自己的方式在不断地生长 。 理想的城市传记应是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无论是回望历史 , 还是立足当下 , 展现市井生活和民生细节 , 它一方面将城市视为活的生命体;一方面又以打捞记忆的方式重塑城市传统 , 让人们明白城何以为城 , 又将在可见的未来如何演进 。 应当说 , 在这方面 , 《潮州传》做得相当出色 。 它既是“传” , “点”与“面”的结合 , 历史的脉络、时间的线索勾勒得十分清晰 , 同时又将城市的成长轨迹、性格特征和历史细节、民生百态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