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易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五 )


刘先银|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易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文章图片
第44卦 天风姤
如果再进一步引申 , 爻中所指陈的 , 原本是个别的、具体的、确定的亊物 , 但后来从哲学上提升为普遍的事类和规律 , 这样就将实事化为虚理 , 虚理自然没有固定的体了 。 所以《易》是无体的 。 又因为《易经》说宇宙是永恒在变动中 , 既是永恒在变动中 , 它的形体只能在短暂时间是间定的 , 在此之前或之后 , 都不是这样的 。 因此 , 易是无体的 。 一念之间定乾坤 。 如果从宇宙说明 , 而不是讲低级的占筮或卦 , 谁能看到宇宙的实体?古人只能从天地变化之道 , 推想它的实体 , 这是“即用以见体” , 所以便说是没有形体 。 进一步推论 , 宇宙的变化是指外表的形体还是背后的规律?外表形体的变化是次要的 , 规律带动形体变化 , 因此规律的变化才是更根本的 。 而规律是抽象的 , 是没有形体的 。 故最后综合来说就是“神无方而《易》无体” 。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 曲成万物而不遗 。
这两句话迸一步强调《易》是与天地准的 , 是按天地之化行事的 , 所以无过错;而且委曲成就万物 , 没有遗漏的 。 这里有大、广的意思 。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看到白天变黑夜 , 黑夜变白天 , 从而知道事物是变化的 。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
这里的“神” , 不是“鬼神之情状”的“神” 。 而是指与“物质”相对的精神 。 “神”不是一定的 , 所以说“神无方” , 即神没有方所 。 《系辞传》下面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蓍之德圆而神” , 也是这个意思 。 “《易》无体” , 是说《易》没有形体 。 这说明《易》是变化的 。
无 , 名天地之始;有 , 名万物之母 。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 曲成万物而不遗 。
—— 写给 导师 徐化成 先生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刘先银|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易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文章图片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 , 非常道 。 ”《老子》注家的主流 , 从战国末期的韩非 , 到西汉严遵、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 , 都主张道不可言说 , 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 唐代李荣 , 宋代司马光也有诠释 。 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 , 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 道德经由于政治原因在唐朝做过一次大的改动 , 原文是全乃天 , 但为了迎合王道的需要 , 改成了王乃天 , 王亦大 。
“大曰逝 , 逝曰远 , 远曰反 , 故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 。 域中有四大 , 而人居其一焉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
其实 , 《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 , 一个是“道” , 一个是“無” , 一个是“有” 。 “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 ”“常無”者 , 是从“無”的角度 , 指“没有摸到的” , 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 , 至清至静 , 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 “常有”者 , 是从“有”的角度 , 指“摸到的” , 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 , 变为后天的情欲 。 心智可以思虑的 , 耳目可以见闻的 , 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 整个《道德经》【道】=0 , 1 。 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开启了道的运行 。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 。 《道德经》81章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喻的方式说“有”说“無” 。 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 。 盲人摸象 , 摸着的是“有”是大象 , 没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 。 摸着的“有”+没有摸着的“無”是完整的“大象” 。 老子用完整的“大象”来比喻“道” 。 继续比喻 , 四有:《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 , 有仁义;智慧出 , 有大伪;六亲不和 , 有孝慈;国家昏乱 , 有忠臣 。 37章:上天的道 , 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 , 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 , 在不期然时而至 , 在悠悠然中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