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幅|正在消失|苏州河

书是上海出的 , 英文版 , 长19.5厘米 , 宽21.5厘米 , 入手较宽扁 , 而不是通常书籍那样瘦长 。 很多摄影书的开版都是这样 , 因为书页的长宽比接近底片比例 。 这本书注明173页 , 实际不止 。 凡是有页码的 , 除去一页摘译自《上海通志》的短文(文章出版于1936年 , 主题是吴淞江 , 作者吴静江 , 一位上海历史研究学者) , 一篇3页长的序言 , 一页作者简介以及对页的作者头像 , 其余均是照片 。
编辑手法很简单 , 大致每页放一幅照片 , 只有两处例外 , 一处是144-145页 , 一处是156-157页 , 两页只印了一张照片 , 这两张照片为什么要印得比其它照片大一些 , 为什么要印过中间的装订线 , 为什么要印到右边页上去?编辑也许有他的想法 , 但这种想法因为缺少系统 , 也就无从推究 。
全书实际收录166张照片 。 其余照片大小相同 , 横幅照片均为长边17.7厘米 , 宽11.8 , 竖幅照片边长16.6厘米 , 宽11.1 , 保持着底片3:2的格式 , 只有一张照片剪裁较多 , 接近方形 。
全书只有8张照片是竖构图 , 其余均是横构图 。 拍直幅还是横幅 , 似乎是可以做理性取舍 , 其实取决于摄影师观察事物的习惯 。 没有哪张照片必须拍成横幅或必须拍成直幅 。 35mm相机用的胶卷 , 宽长比为3:2 , 每筒胶卷36张 , 这些都是徕卡的工程师在1920年代定下来的规格 , 随意性很大 。 拍照 , 就是在这个框架里建立视觉秩序 。
有些摄影师拍很多直幅 , 比如布列松 , 有些摄影师极少拍直幅 , 比如寇德卡和陆元敏 。 摄影师常说 , 拍摄一瞬间全靠直觉 , 但每个人的直觉都不一样 。 布列松的直觉常常是等来的 。 从他选定的位置和视角看过去 , 主要的构图元素都已经具备了 , 但需要等一个人走到某个位置 , 这些元素才能活起来 。 因为他的构图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 所以他反对剪裁 。 有些摄影师的直觉来得快 , 他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那一瞬间 , 几乎是下意识的 , 来不及考虑构图 , 所以照片大多是横幅 。 对这类摄影师 , 剪裁很重要 。 寇德卡就说 , 剪裁是他学习摄影的主要方式 。
大多数拍摄在两头之间 。 也就是说 , 有预判 , 也有条件反射 , 不同摄影师可能更靠近其中一头 。 陆元敏更靠近寇德卡这一头 。
看照片很容易推想陆元敏拍照片时的情形 。 他一定拍得很快 。 大多数照片都很粗糙(缺少中间调的印刷加剧了粗糙感) , 可以想象他按下快门时候的兴奋和果断 。 这种兴奋是被压抑的 , 这种果断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 他不是在跟随他的拍摄对象 , 而是跟随着自己的直觉 , 而且有点战战兢兢 , 似乎怕跟丢了 。
羞涩的摄影师 , 往往有强烈的直觉 。 没有直觉 , 或直觉不够强烈 , 他就无法克服心理障碍 , 对陌生人举起相机 。 他们会尽可能缩短拍照的时间 , 让自己恢复到对陌生人无欲无求的状态 。 时间长了 , 他们就变成了擅长抓拍的摄影师 , 粗糙也就成了一种风格 。
擅长抓拍的摄影师 , 在按下快门前 , 也会调整位置和视角 , 但总是唯恐动作幅度太大 , 会引起拍摄对象的注意 。 不管他们拍的是一个女人、一只猫、一条船、一群鸽子 , 还是一朵云 , 甚至一团烟火 , 他们都担心拍摄对象会对自己的存在做出反应 。 对这样的摄影师来说 , 拍照就是一种心理竞争 。
这也是为什么陆元敏的书里到处是人的背影和侧影 , 以及倾斜的建筑线条 。 直面镜头的都是孩子和老人 , 偶然有中青年人 , 要么正挑着担子 , 要么就是端着东西或在扛水泥包 , 总之 , 当时他们两只手都被占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