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33周年祭:时常忘记他的忌日,总会想起他的诗( 二 )


直到有一天 , 刘广安看到海子的诗作 , 发现海子写的诗比自己的好 , 便把海子推荐了北大最有名的文学社团 , 五四文学社 。
尽管海子最后并没有加入 , 但通过文学社认识了许多重要的朋友 , 又在不断的交流中 , 往诗歌的道路越走越深 。
|海子33周年祭:时常忘记他的忌日,总会想起他的诗
本文图片

▲海子在北大图书馆前留影 。 图源:网络
海子与诗歌 , 是恰到好处的碰撞 , 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了对方 。
有人觉得这是一场不幸的相遇 , 但于海子本人而言 , 倒也未必 。
在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涯中 , 海子始终专注于阅读 。 其一是他瘦小的身材 , 让他减少了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其二是拮据的经济条件 , 让他不会有过多的娱乐活动 。 更何况那个年代是如此单纯 , 学习氛围浓厚 。
认识骆一禾的时候 , 骆一禾就曾惊叹于海子涉猎书籍范围之广 。
而海子因为法律专业的学习 , 也早早地进入到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世界中 。 西川曾回忆过 , 当年与海子的初次认识 , 正是海子在谈话中提到黑格尔让他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之情 。
|海子33周年祭:时常忘记他的忌日,总会想起他的诗
本文图片

▲1989年 , 西川、骆一禾等人合影 。 图源:网络
海子的阅读积累很深、很广 , 这大概也是他体内诗性慢慢觉醒的原因之一 。
不知不觉 , 马上要毕业了 , 海子决定要留下一些文字纪念作品 。 于是 , 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 , 海子的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诞生了 。 这本册子数量不多 , 只分给了海子的一些诗友 , 但同学们争相传阅 , 大受震撼 。
为此 , 骆一禾专门在五四文学社为海子搞了一个讨论会 , 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海子 。
我年纪很小
不用向谁告别
有点感伤
我让自己静静地坐了一会儿
然后我出发
背上黄挎包
装有一本本薄薄的诗集
书名是一个僻静的小站名
——海子《小站——毕业歌》
在毕业这件事上 , 终于是海子自己做了选择 。
1982年秋天 , 海子在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实习 , 快结束时 , 他给父母写信征求自己的毕业分配去向意见 , 一共是三个选择:安徽省司法厅、南京中级人民法院和中国政法大学 。
父母的意见是让他到安徽省司法厅 , 因为离家近 。 而后来 , 我们都知道海子去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刊编辑部 。
当时他的解释是 , “一开始要求到地方工作 , 以后想调换大城市就比较麻烦 , 但从首都北京调往地方城市就相对容易多了” 。 父母想想也对 , 就遵从了他的意见 。
但1989年过年时一次醉酒后 , 海子吐露说 , 也许当时的选择跟实习时的一宗离婚案有关:丈夫出轨 , 妻子不同意离婚 , 按照以往的判决不能同意离婚 , 但由于男方背景强大 , 最后法院还是判离了 。 这让海子感到不满与困惑 , 他似乎没有办法平衡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际情况的矛盾 。
也有的说法是 , 他舍不得远离北京的诗歌圈 。
反正最后 , 他来到了昌平 , 中国政法大学的新校区 。
到昌平
1983年9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校讯》第四版 , 刊登了海子写的《寄语新同学》 , 里边说:
“年轻的朋友 , 实现理想 , 要立足于现实 , 认清自己的使命 , 找到奋斗的支点 。 ”
此时的海子 , 也是一名要好好工作的青年 。
拿到人生第一笔工资后 , 海子首先汇给了家人 , 附上了简短的两句话:爸爸妈妈 , 你们好 。 已发工资 , 现寄60元给你们 。 望保重身体 , 祝全家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