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作者:刘文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语言中总有一些用不俗的名词 ,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都是这样的词汇 , 每个民族的文学史中似乎都有被这样命名的时期 , 而此类名称所指的繁荣或珍贵又绝不仅限于文学范畴 。
如今 , 被冠以“白银时代”之称谓的一段俄国文学和文化 , 又突然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和热门的出版选题 , 报刊上以此为题的文章不断亮相 , 光是以“白银时代”为题的丛书就接踵出了四套:作家出版社“白银时代丛书”六种 , 学林出版社“白银时代俄国文丛”五种 , 云南人民出版社“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丛书”七种 , 中国文联出版社“俄罗斯白银时代精品文库”四种 , 真可谓热闹非凡 。 这样的场面 ,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 从阅读客体的角度看 , 20世纪之初的俄罗斯文化的确是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的 。
本文图片
《白银时代的星空》 刘文飞 著 北京出版社
“白银时代” , 天才又一次成群而来
【白银时代|阅读绚丽又陌生的“白银时代”】在“白银时代” , 帕斯捷尔纳克所言的“天才成群地诞生”的罕见现象又一次在俄国出现 。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 , 在那短短的20余年时间里 , 俄罗斯却向20世纪、向全世界贡献出了一大批的大师与杰作 , 并为诸多文化门类在20世纪的走向开了先河 , 如哲学中的宗教存在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义、诗歌中的阿克梅主义 , 还有美术领域的康定斯基和音乐领域的斯特拉文斯基等等 。 那的确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 可以说 , 在当今的俄国 , “白银时代”也同样是一个新的阅读热点 。
另一方面 , 从我们主观的角度来看 , 中国读者对俄罗斯的文学和文化一直有着一种较强的“阅读期待” , 于是 , 我们将期待、选择的目光投向绚丽却又陌生的“白银时代” , 乃是十分自然的 。 当然 , 促使我们关注“白银时代”文化的 , 也许还有在20世纪之末梳理20世纪文化遗产的某种潜在愿望 , 还有对“世纪末情结”有可能在“白银时代”文化中得到抚慰、赢得共鸣的某种希冀 , 还有学术圈欲描绘出一幅20世纪俄语文学完整画面的刻意努力等等 。 客观的、主观的原因 , 必然的、偶然的因素 , 共同制造出了当前这个“白银时代文化热” 。
我国学者关于“白银时代”的讨论也很热烈 , 单就“白银时代”这一称谓的来历 , 就有诸多意见 。 在是否使用“白银时代”这一概念的问题上 , 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 至今仍有一些学者很反感“白银时代”的提法 , 认为它并不构成一个“时代” , 他们很留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的概念 , 似乎一使用“白银时代”就是抬举了这一时期的文学 , 就是让它与其前辉煌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其后繁荣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平起平坐了 。 其实 , 将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者 , 如索科洛夫等的研究成果与当今有关“白银时代”的著作做一个比较 , 就会发现它们在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再者 , “白银时代”文化的总体倾向与其前、其后文化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 不能因为其持续的时间短而忽视其独具的内涵和外延 。 显然 , “白银时代”不构成一个时代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
目前对“白银时代”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 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种倾向是将“白银时代”的内涵宽泛化 , 另一种倾向是将“白银时代”的性质意识形态化 。 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 , 通常是指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后和苏维埃文化之前这一时间段中的文化 , 它横亘在两个世纪的交接处 , 时间跨度为20余年 。 关于“白银时代”的分期 , 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 但它大致的起止点还是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界定 , 即托尔斯泰之后和十月革命之前 。 当然 , 你可以说与托尔斯泰的后期创作同时 , 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安德烈耶夫等人的创作就已经显现出了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所不同的一些特征;当然 , 你还可以说 , 十月革命并未能截然阻断“白银时代”的文化惯性 。 任何一个时代都与其前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任何一个时期的划分因而也都是相对的 。
- 构图|清晨阅读丨国画构图论——李可染画语录
- 孙悟空|初二语文下册:《四大名著》阅读重点梳理
- |一处遗址的创意转型(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 穿衣搭配|二胎时代,女生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吗?
- 荷花|和田玉进入“克价时代”,珍稀白玉产量逐年递减,一玉难求!
- 滕肖澜|《心居》聚焦新时代民生问题 引发“中国式家庭”共情
- 效率|如何用费曼学习法提高阅读效率?
- 启发|阅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变现”
- 教育|读书,使心灵空间安然有序
- 读书|只有非功利阅读,才能让你感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