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的写作 , 通常是两手换着写 。 一手写历史与故乡 , 一手写当下的生活 。
新作《一日三秋》的写作 , 让刘震云再次回到故乡 。 此前 , 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 还有更早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和《温故一九四二》 , 写的都是故乡延津 。
对刘震云来说 , 延津既是故乡 , 也是世界 。
姥姥让我牵肠挂肚一辈子
刘震云去过世界许多地方 , 感觉跟在延津老庄村行走并无差别 。 虽然各地的建筑、河流、肤色、语言不同 , 但“人性是一样的” 。
1958年5月 , 刘震云出生在河南延津一个普通人家 。 “我父亲是人民公社普通的职员 , 我母亲收破烂 , 物质非常的贫瘠 , 饭食也非常的粗糙 。 ”刘震云回忆 。
刚满八个月的时候 , 乡下的姥姥把刘震云从县城抱到了乡下 , 带回王楼乡西老庄村养活 。 刘家老宅是一个干净、古旧的院子 , 门口种着两棵椿树 , 青砖灰瓦 , 东西两间、南北两间 , 正房的梁上用隶书写着“建于1974年” 。 院子里有一棵枣树 , 姥姥离世后 , 它也死了 。 后来 , 刘震云在原位置 , 重新栽种了一棵枣树 。 屋子里的物品和器具 , 也都保留了姥姥生活的原貌 , 墙上和柜子上 , 挂着姥姥的照片 。 照片上的姥姥慈祥而温和 。 如今 , 照看刘家老屋的彩云是刘家的远亲 , 因名字出现在《手机》中 , 也成了名人 。 彩云说:“姥姥活到90多岁 , 一辈子好干活 , 80多还下地呢 。 ”
姥姥其实不是刘震云的亲姥姥 。 刘震云的母亲刘素琴回忆说:“我是小时候给人家了 , 养母给养大的 。 震云他8个月时我参加工作 , 没时间照顾他 , 震云就在老家一直跟着我妈 , 他对姥姥感情可深了 。 我妈可大气 , 不是农村一般的老太太 , 自强自立、懂得很多道理 , 几个孩子都是她帮助拉扯大的 。 ”
姥姥把他一直带大 , 是刘震云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 , 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与陪伴 , 让他在成年以后的岁月里 , 牵肠挂肚惦记了一辈子 。
在小说和电影《一九四二》里的结尾部分 , 刘震云几次写到姥姥 。 三年困难期间 , 姥姥背着年仅八个月的刘步行四十里 , 从延津县城一直走到王楼乡老庄村 。 “没有姥姥 , 我就是众多饿殍中的一分子 。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 , 但姥姥之于孙子刘震云 , 却意味着神圣的亲情和信仰 , 那是爱、温暖和饥饿、贫穷共同铸就的生活记忆 , 也是人性里善良情感的闪亮光芒 。
刘震云五岁时 , 村里开办了第一所小学 , 接收5~12岁的学生 , 学费5元 。 街坊四邻议论纷纷:饭都吃不上 , 哪还有闲钱去上学?在大户人家当过长工的姥姥没说话 , 卖掉了头上戴的银发簪 , 卖了五块钱 , 拉着刘震云就去小学报名 。 姥姥不认识字 , 也没什么文化 , 一辈子在黄土地里操劳 , 做人认真 , 说话朴实 。
“哲学家”舅舅教我的道理
刘震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 他出生之前 , 家里生活就已经很艰难 。 后来 , 这个家庭共要了4个孩子 , 三儿一女 , 靠两个大人的工资要养活4个孩子 , 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
家乡亲人里面还有两个舅舅 。 在刘震云看来 , 都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家 。 一个舅舅是个赶马车拉货的 , 另外一个舅舅则是个当地闻名遐迩的木匠 。
“13岁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第一个人生的导师 , 他是我舅舅 , 我舅舅个子特别高 , 所以他的外号叫大个儿 , 他在我们村是一个赶马车的 , 他是我们村儿到外边世界距离走得最远的人 , 他到过我们县城 。 我说县城怎么样?他说楼高些 , 人多些 。 在牛棚里面 , 在牛马的吃草声中 , 他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 他说 , 记住我的话 , 不聪明也不笨的人 , 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 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 。
- 朱淑真|兜兜转转,美景就在身边,朱淑真《西江月·春半》
- 刘震云|读书之后是教书
- 刘震云|刘震云:不怪大家不读书,怪作家没有写好
- 二娘|刘震云:不怪大家不读书,怪作家没有写好
- 刘震云|茅奖大家们解决你这个春天的“书荒”
- 我不是潘金莲#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彩排,刘震云谈观看感受:气象非凡,才气逼人
- 冬奥|刘家相书法作品
- 刘德华#刘家人出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周家人对出下联堪称经典
- 鼓楼#鼓楼西将刘震云小说搬上话剧舞台,《我不是潘金莲》开启全国巡演
- 散文|【人间章回】读书岁月(上)|散文 刘家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