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西道孔子”扬雄及其著作‖李冬梅( 三 )


|【历史文化】“西道孔子”扬雄及其著作‖李冬梅
本文图片

《法言》
《法言》是扬雄继《太玄》后又一传世名作 , 为语录体散文著作 , 仿《论语》而撰成 。 其自序曰:“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 , 大氐诋訾圣人 , 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 , 虽小辩 , 终破大道而惑众 , 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 及太史公记六国 , 历楚汉 , 讫麟止 , 不与圣人同 , 颇谬于经 。 故人时有问雄者 , 常用法应之 , 撰以为十三卷 , 象《论语》 , 号曰《法言》 。 ”(《汉书·扬雄传》载《法言自序》)可知扬雄撰《法言》主要是对诸子和太史公等“不与圣人同”的错误认识加以批判和纠正 。 他“窃自比于孟子”(《法言·吾子》) , 要廓清儒学传播、发展道路中的障碍 , 从而复见儒家经典的真正内涵 , 阐明孔学圣道的基本精神 。 他尊崇《五经》 , 认为圣人及《五经》是评判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和唯一标准 , 尤其在衰乱时期 , 更是社会生死存亡的重要保证 。 提出只有努力摒除利禄之欲 , 涵养道德之心 , 才能真正达到孔圣的道德境界 。 他点评西汉著名儒学大师 , 包括叔孙通、辕固生、申培、董仲舒等 , 认为叔孙通作君臣之仪 , 是得 , 但其礼不合圣人之道 , 是失;对辕固生、申培则除称其“守儒”外 , 其余都加以批判和否定;而董仲舒空有愿望却不能实现 , 公孙弘位居显要却只知“利在安身”(《渊骞》李轨注) , 都未能近圣人之道 。 此外 , 对董仲舒等的今文经学走向灾异谶纬学说及时人赞誉的致雨之术 , 也都予以毫不留情地讽刺和批判 , 指出“君子之言 , 幽必有验乎明 , 远必有验乎近 , 大必有验乎小 , 微必有验乎著 。 无验而言之谓妄 。 君子妄乎?不妄”(《问神》) 。 这在谶纬学说流行的西汉后期 , 无疑是石破天惊之语 , 徐复观对此评价道:“从成帝时起 , 开始有人对由术数所讲的天人性命之学发生怀疑 , 渐渐要回到五经的本来面目 , 以下开东汉注重五经文字本身了解的训诂学 , 并出现了以桓谭为先河的一批理智清明的思想家 , 此在西汉末期 , 虽未成为学术风气的主流 , 但实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 扬雄末年的《法言》 , 担当了开辟此阶段的责任 。 ”
对于先秦诸子 , 扬雄评论最多的当属以申不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 , 肯定他们的“苟不乖少圣人之术”“则颜、闵不能胜之”(《问题》李轨注) , 但对其“不仁之至”(《问道》)、“险而无化”(《五百》) , 则进行严厉批判和全面否定 。 这一点颇不同于汉代其他学者 , 如司马谈和班固在评价法家时 , 既有否定 , 也有肯定 。 相比之下 , 扬雄就缺少这样一种客观分析和全面考察 , 更多是带上鲜明的主观倾向和感情色彩 。 这样一种主观性 , 既是《法言》的突出特点 , 也是其所失之处 。
一方面 , 扬雄极力批判;另一方面 , 扬雄又指出儒学经典和孔学圣道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遵从 , 随着时代变化 , “可则因 , 否则革”(《问道》) , “夫道非天然 , 应时而造者 , 损益可知也”(《问神》) 。 他认为 , “通天、地、人 , 曰儒;通天、地 , 而不通人 , 曰伎”(《君子》) , 主张从天、地、人三方面分析社会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 。 他分析战国秦汉历史 , 认为秦亡于“强阋震扑”“播虐黎苗” , 而汉虽“兼才尚权” , 却并不如上古三代明君因“显懿”而能“飨国长久”(《重黎》);体现出扬雄深切的忧患意识 , 这也是其所倡之儒学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