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出 路

“少不读《水浒》 , 老不读《三国》 。 ”有人说 , 这论断出自金圣叹之口 。 其实 , 谁说的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
《水浒传》里讲的是打打杀杀 , 是江湖逻辑 。 一言不合 , 拔刀相见;为了“义气” , 牺牲妇孺;放下做人肉包子的屠刀 , 入梁山杀人为业 , 摇身一变成为别人崇拜的好汉……《水浒传》里写的 , 俨然是地狱众生相 。 铁血冲动占据主流 , 杀人放火才是伟业 , 让人感到可悲 。
我甚至以为 , 《红楼梦》也是少年不宜读的 。 小时候 , 受了语文老师所说的“那是一部伟大小说”的影响 , 我也曾认真地读了几遍宝玉与黛玉们的故事 。 之后 , 心里拔凉拔凉的 。 总感觉世间万物 , 没有一件事不与《好了歌》相吻合 , 没有一种理想最终不会幻灭 。 等到有朝一日我也面对少年 , 便这样介绍《红楼梦》:“那本名著 , 等长大一点再来读吧!”
但是孩子们等不得 。 从小学开始 , 就开始有关于《红楼梦》的考题 。 一不小心 , 几分就丢掉了 。 如果是高考 , 这几分足以让孩子在省排名中落后几千个名次 。 孩子吃不起这个亏 , 老师更不愿意背上贻误少年的恶名 。 于是乎男女齐上阵 , 抱着本《红楼梦》挑灯夜战 。
《红楼梦》中最令人难过的 , 不是满口马粪的焦大 , 也不是装疯卖傻的刘姥姥 , 而是甄士隐的女儿香菱 。
香菱三四岁被人拐走 , 十二岁被卖给冯渊做妾 。 之后 , 薛蟠打死冯渊抢走香菱 , 她成为呆霸王的玩物 。 再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 , 金桂变着法子折磨香菱 , 这女子最终死得不明不白 。
《红楼梦》中 , 关于香菱的判词是:自从两地生孤木 , 致使香魂返故乡 。 ——按照作家的本意 , 这个苦命的女子是没有活路的 。
真正让人内心发冷的 , 是贾雨村的出场 。 他早年落魄 , 曾与甄士隐结交 , 无钱进京赶考 , 是甄士隐给了他五十两银子 , 他才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
【感觉|出 路】后来贾雨村当上了应天府知府 , 在“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回中露面了 。 他甫一上任 , 就遇到了香菱的官司:冯渊买了香菱做妾 , 不料被人贩子做了手脚(香菱同时被卖给了薛蟠) 。 薛冯二人争执起来 , 冯渊被殴打致死 。
如此简单的案子 , 却成了“葫芦案”:贾知府先是用钱堵住苦主的口 , 又对外宣称薛蟠暴病身亡 , 同时把恩人的女儿判给了薛家 , 推进了火坑 。
贾知府断案 , 让人有种天塌了的感觉 。 之后 , 大家发现甄士隐的故事是这样的:他资助了一个意气相投的书生 , 那书生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 , 挖坑把恩人的女儿给害了!
悲剧 , 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而上面这个故事 , 就是要让一个花季少女落入火坑 , 就是要让恩将仇报的人平步青云 , 就是要把阳光、正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 统统打碎了丢在地上 。
小说家自有小说家的道理 。 小说家用荒诞的笔法吸引读者 , 他只负责讲故事 , 无需留给人性任何出路 。 而且 , 那故事里未必就没有现实的影子 。
至于读者 , 如果读了贾雨村的故事 , 禁不住产生司空见惯的感觉 , 或者露出会心的微笑 , 我想 , 要么是他身处的环境出了问题 , 要么是他的价值观崩塌 , 心理上出了毛病 。
毕竟 , 世风的沦落 , 就是从对恶的接纳逐步开始的 。 自古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