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方言名片
标话
范围: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西南部永固、诗洞、桥头、大岗、闸岗、梁村等地和封开县与之毗连的金装、七星、长安的部分村庄中,仍使用标话的约有七八万人 。
特点: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书面文献中又称“豹话” 。
从广东怀集县城南下,沿途群山耸立,道路蜿蜒曲折 。 忽见前路景色豁然开朗,直入便到诗洞镇辖地 。
世居于此的人们说着与周边粤语、客家话迥异的语言 。 这种特殊的“标话”被认定为“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诗洞“讲标人”也成为少有的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人群 。
昔日男女在林间劳作放声“山歌”,姐妹出嫁伴寝连日齐唱“哭嫁歌”,而今生活方式变迁,歌哭声日渐稀落,标话也面临日趋“濒危”的窘境,唯有凝结其中的乡情和亲情还在延续 。
“真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七百余载属广西,八百多年隶广东”,《怀集县志》中记载的此句暗示了当地的迁徙流变 。 偏居县城西南部的诗洞人,因生长于广东汉族地区,却与周边语言习俗不相通,曾一度对其族群身份产生焦虑 。
在诗洞镇文化站原站长徐文海家里,还保留有一份1983年手稿的复印件——《关于要求重新审定诗洞族籍问题的报告》 。 当年,当地各界人士组成“民族问题考察小组”,梳理诗洞历史地理沿革、婚嫁丧葬习俗,并奔赴多地调研周边地区生活文化习惯 。
“真好像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两相对照之下,考察小组感慨 。 他们录制下当年诗洞人的语言和民歌,连同报告呈交请求派出专家识别民族身份 。
“诗洞话”在书面文献中被称“标话”和“豹话” 。 徐文海告诉南都采访人员,1986年,怀集县人民政府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请求鉴别我县“豹话”地区民族成分的报告》 。 同年,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梁敏、张均如到怀集调查“豹话”,他们认为这是“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因“豹话”名称不雅而统称“标话” 。 次年,使用“标话”的诗洞人被认定属汉族 。
如今,诗洞镇常住人口5万余人,日常生活中仍通行标话 。 他们称父亲为“翁阻”,哥哥叫“阿章”,吃饭是“记沟”,水牛为“华下切”,这些特殊的读音和词汇与汉族语言相去甚远,外人几乎无法参透“讲标人”的语言秘密,而当地人为方便对外交流通常也会客家话和粤语 。
“讲标人”爱唱民歌抒怀
在诗洞的“讲标人”,热爱唱民歌抒怀——依水唱南歌,林间唱山歌,贺新居唱茶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白事歌,世世代代,由生到死,喜庆丧吊,欢歌悲哭 。
在当地人看来,“哭嫁歌”最具代表性,用标话也称“吟书” 。 徐文海记得,儿时母亲在国营林厂工作,一日天降大雨,女工无法上山,一班20多人在宿舍里,坐上通铺齐唱哭嫁歌,“唱着唱着就哭了 。 ”
女儿们不舍离开“阿妈”,想到交换生辰八字,收下媒人送来礼物,亲事商定自此离家,心中哀怨追悔不已 。
到了徐文海这一代,1986年他结婚时沿用旧时习俗,妻子着黑衣黑裤黑鞋,手撑黑伞头系红绳,用染红的羽毛扇遮面,随送亲队伍一路到家中,身后是扁担竹筐挑起的嫁妆 。
自上世纪90年代后,西式婚礼传入当地,黑色衣裤被雪白婚纱取代,哭嫁歌不再是必备仪式,昔日热闹的歌声日渐稀落 。
以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讲标人”下拜帖相约河岸边唱南歌 。 山林间劳作为解乏闷,男女对唱山歌抒怀,也以此互诉倾慕之意 。 而今,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南歌”“山歌”盛况不再,仅留存于影像之中 。
- 亵渎|神作:一篇英雄的挽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如惨淡而真实的人生
- 黑色|江海不渡你—Kiss童羽
- 老人|他把一首歌藏进了春风里
- |四邑华侨都懂的开平民歌已成非遗
- |唐代何以成为诗歌发展的顶峰?
- 民歌|在最美的山水寻觅最动听的山歌,探访“民歌里的广西”!
- |诗歌丨春天的黎明——致人民的白衣战士
- |绿野原创丨听见思念的声音(诗歌)
- 民族|广西山歌“传”京城 热情讴歌新时代
- 诗歌|叶嘉莹讲诗歌(七):诗一入唐,气象空前|草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