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十四节气|田兆元:清明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节日

【编者按】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 , 传承了上千年 , 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 。 在现代社会 , 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 , 但在某一个时刻 , 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 , 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 , 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 。 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
澎湃新闻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合作 , 推出传统民俗节日栏目 , 介绍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节庆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 , 这些民俗并未消失 , 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传统|二十四节气|田兆元:清明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节日
文章图片

江苏省淮安市 , “清明”时节 , 春和景明 , 古淮河畔植物发芽长出新叶 , 春意盎然 。视觉中国 图
在二十四节气中 , 清明是特殊的 。 它既是一个节气 , 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 这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比较少见的情况 。 此时已是春分之后15日 , 全国上下真正步入春天 , 万象更新 。
“立春、冬至、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 立春和冬至都有‘开始’的意思 , 而清明是在交替的时节 。 立春虽然也在春天 , 但是天气依旧寒冷 , 清明时节已经真正到达春天 , 乍暖还寒 , 人们最能感受到生命交替的过程 。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认为 , 正是因为对生命的强烈感知 , 围绕清明的节俗呈现为鲜明的两个方向:一方面是祭奠扫墓、追思先人;一方面是春游踏青 , 聚会游乐 。 这两方面的民俗活动看似南辕北辙 , 其实都指向一个主题 , 就是对生命的感知和重视 。
宋代清明祭祖成为重要习俗
清明祭祖是延续至今的重要民俗 。 在清明前后 , 先人的墓地经历了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 , 亟待洒扫 。 中国古人奉行“天人合一” , 人们选择在万物复苏的清明扫墓 , 是对先人的怀念 , 也是生者与亡者的“对话” 。
“清明扫墓成为重要传统 , 是在宋代 。 ”田兆元介绍 , 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 ,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 发展出扫墓的传统 。
“古不祭墓” , 在夏商周朝代 , 还基本没有坟墓葬 , 也就无从“扫墓” 。 文献和考古材料都把坟墓的出现定在春秋时期 , 人们甚至把坟墓的发明者说成是孔子 。
《礼记?檀弓》写道:“孔子既得合葬于防 , 曰:‘吾闻之 , 古者墓而不坟 。 今丘也 , 东西南北之人也 , 不可以弗识也 。 ’于是封之 , 崇四尺 。 ”
“孔子感到自己四处流浪奔走 , 怕回来找不到父母埋葬的地方了 , 所以堆起四尺高的坟来 。 ”田兆元说 , 孔子虽然为父母修墓 , 但内心又十分矛盾 , 觉得“有违古礼” 。
但祭祀祖先的情感需要很多人都有 , 在墓祭发展起来之前 , 符合礼制的做法是到庙里祭祀 , 去祠堂祭祀 。 “但这是贵族礼仪 , 普通人没这么多讲究 , 老百姓没有祠堂 , 对先祖的情感无法得到寄托 , 扫墓就成为很好的方式 。 ”
民间做法逐渐辐射到庙堂 。 到了唐朝 , 李世民将流传于山西一带的寒食节习俗带到皇家 , 又向全国辐射 , 发展出寒食扫墓的习俗 , 他甚至发布墓祭政令 , 将墓祭制度化 。 寒食节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
“宋代把清明上坟的传统真正推广开 , 满足了人们给先辈扫墓的愿望 。 ”田兆元说 , 在唐代 , 对于是否该“扫墓” , 观点还是冲突的 , 大家觉得扫墓不太符合礼仪 , 应该去祠堂去祭奠 。 李世民会去扫墓 , 但韩愈就对此非常反感 , 因为这不符合古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