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雪域高原的文明年轮——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汉藏民族交融史

|画出雪域高原的文明年轮——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汉藏民族交融史
本文图片

新华社拉萨4月5日电题:画出雪域高原的文明年轮——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汉藏民族交融史
新华社采访人员沈虹冰、边巴次仁、春拉
当文成公主一行车辇随从远行千里 , 抵达逻些城(今拉萨)时 , 吐蕃使臣持幡列队 , 数人双手紧握于胸前 , 恭迎公主 。
这是一幅描绘在布达拉宫白宫门庭内的壁画 , 绘制于清代 。
这幅表现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盛况的壁画 , 向世人展示了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性的一幕 。
时至今日 ,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 , 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历史;透过古老的壁画 , 人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在这片苍茫的高原上 , 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从古至今不曾中断 。
大江流日夜 , 慷慨歌未央 。
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流 , 贯穿雪域高原历史发展始终 。
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交流史
2017年 , 在阿里地区札达县发现的桑达隆果墓地 , 出土了大量珍贵遗存 。 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年代为公元前366年至公元668年 , 跨越1000年 。
桑达隆果墓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 , 海拔3700米 。 考古发掘遗物中 , 有7份(6件)金、银面饰 , 形制与印度西北部马拉里墓地、尼泊尔北部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银面饰形制相同或相近 , 出土的木俑为青藏高原首次发现 , 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伟介绍 , 当时 , 人群在此地出现有规模的聚集 , 其间经历了政治实体萌芽 , 经济社会发展 , 来自周围包括新疆、尼泊尔北部、印度北部、西藏拉萨、山南腹地以及中原汉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 。
新中国成立后 , 正式开启的西藏考古事业给世人徐徐展现了一幅汉藏民族在高原大地上交流融合的壮阔画卷 。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 , 首次向世人揭示了西藏史前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其相邻地区的联系 , 并实证了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早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
粟 ,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 , 首次在卡若遗址被发现 , 实证了至少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高原古人类与我国北方地区的交流 。
2016年正式发掘的藏北尼阿底遗址 , 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年代最早、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 高原出现古人类的时间再一次被考古发现往前推进了数万年 。
尼阿底遗址出土原生地层旧石器时代石制品4000余件 , 包括石叶 。 “经过缜密的科学研究和分析 , 这一遗址距今4万年至3万年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博士说 。
那么 , 从远古人类的出现到文明的进阶 , 高原大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说:“如同大海是由无数个支流汇聚而成 , 截至目前的考古出土遗存可以证明 , 雪域高原从古至今都不是‘孤岛’ , 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文化高地 , 跨区域、跨边界、跨文化的观念、传统、文明在此汇聚 , 共同铸就了雪域高原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 。 ”
重现壁画上的交往史
初春的雅鲁藏布江两岸 , 万物复苏 , 绿意渐浓 。
位于雅江北岸的桑耶寺 , 始建于公元8世纪 , 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桑耶”为出乎想象之意 。
“桑耶寺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的须弥山 , 大殿共三层 , 底层采用藏式石料建筑结构和风格 , 中层采用汉式砖木建筑结构和风格 , 上层采用印式木质建筑结构和风格 , 各层壁画与塑像也都按照三种风格绘塑 。 ”桑耶寺64岁的老僧人巴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