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甄嬛传》中对于“天水碧”色斗篷的演绎
色彩在当代的命名
关于色彩的命名 , 近些年出版了许多新的色彩科普读物 , 如《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 , 作者郭浩、李健明根据24节气72物候 , 在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 , 从文物中提取色彩 , 将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进行呈现 。
以清明一候来看 , 书中收入了以下的四种颜色 , 从中可以管窥作者的写作风格 。
文章图片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内页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者对于颜色的命名 , 作者郭浩自陈:“其一 , 同一事物多个色名(甚至有多达80多个名字的古代染色物料) , 在古代普遍存在 , 出于对极少数色名的钟爱和不舍 , 本书里有极少数同色异名出现 , 其所对标的色值略有差异 。 其二 , 除了正统色名 , 我们小心地引入了雅乐、词牌和老庄里的一点意象词以指代颜色 , 这种理念是以意象做颜色的引申 , 我们调皮了一下 , 但尽量不制造违和感 。 其三 , 色名和色值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需要专业共识、行业共识、社会共识……”
比起色彩学研究者们的严谨的钩沉考辨 , 《中国传统色》似乎采用了一种更加自由的、甚至主观化的命名方式 , 有时是从诗句中摘一个意象 , 有时是一一种古物名来命名 。
文章图片
《中国传统色》手绘故宫文物 , 提取色彩后再命名 。
在最新一届“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中 , 郭浩也发表了名为《物质与观念的融合——传统色彩美学体系的形成和接受》的文章 , 文章中 , 他认为:“中国传统色彩并不是简单的色相、色值 , 而是‘物质与观念’的并存 , 这意味着传统色彩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信息 , 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法 。 学术的整理 , 才能形成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体系 , 这个体系的形成 , 我个人的看法是形成一个‘物质与观念’融合的美学体系 , 这个看法与西方现代美学体系是可以沟通的 ,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体系是能够走向世界的 。 大众的接受 , 其实是‘色彩通识’的传播成效 , 大众需要的首先不是学术 , 大众需要的最直接的就是快感或愉悦感 , 快感或愉悦感是美学中情感观照的本质 。 ”
关于这种色彩普及和命名方式 , 陈彦青也谈了他自己的看法:“作为观念的色彩普及 , 主要涉及的是意象和语境 , 即文化整体的传承和接受 , 仅仅作为色相出现的色彩 , 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色彩感知的 。 但是 , 在现如今中国色彩研究仅仅只是起步的阶段 , 过于自由和主观的选择和命名以及色相赋予 , 恐怕会形成一个社会普遍认知的误区 。 ”
【古代|万物生长,听色彩学者讲“五彩斑斓”的绿】陈彦青《观念之色》
- 刽子手|古代的刽子手,为什么都是同一家族的人多呢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啥没人造假?你看看上面那行字,如何造假?
- |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 丹寨|清明,敬过往 致明天
- 华南|清明 | 气清景明万物生
- 节日|二十四节气 | 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 |济南蛋雕:薄又脆的蛋壳上雕刻世间万物 这绣花功夫“拿捏得死死的”
- 梨花|诗意节气|梨花风起正清明
- 银子|古代那么多的银子,现在为什么都不见了?考古专家说出答案
- 景明|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