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柔拂面踏青乐 , 花红叠云赏春忙” , 清明节是赏花踏青的好节气 。 北方早樱在风中落英缤纷 , 遥看才有的迷蒙的草色也变得润泽 , 南方则在几场春雨后显出“绿肥红瘦”的气象 。
虽然古典诗词中 , 描述春天的时节用得最多的颜色词是“红”与“绿” , 如“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 似乎这两个色彩就可对撞出整个春天 。 而在古代中国 , 色彩之多样超出我们的想象 , 且色彩与阴阳五行、国运、社会阶层、大众的好尚、一时一代之文化风气、工艺水准等紧密关联 , 构成这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
春花烂漫、万物生长 , 澎湃新闻专访了汕头大学教授、色彩研究者陈彦青 , 我们以最能代表春天的绿色系入手 , 看这一系的颜色在各个时代是怎样流转的 。
文章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春游晚归图》局部
从“五色五行观”看绿
要理解绿色 , 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评价某一色彩的最基本的规则 。 对于中国色彩进行溯源 , 色彩学研究者陈彦青综合各种史料、出土文物提出 , 中国古代早期色彩观念的认识、色彩的使用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 其色彩观念的生长推论如下:浑然一色——二色初分(阴阳、黑白、纯杂)——三色观(黑、白、赤)——四色观(黑、白、赤、黄)——五色观(黑、白、赤、黄、青)——玄色统辖下的五色系统(玄黄—黑、白、赤、黄、青)及间色系统的产生 。 它们的生成和演化有着一个自然生长以至目的性建构的过程 。
其中 ,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正间色系统”与“五色观” 。 回溯历史 , 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正色与间色的概念 , 色彩学者肖世孟认为 , 为分辨五正色 , 当时人以古代的“吉鸟”——雉(野鸡)作为染色标准 , 比照着雉身上较大的色块染出青、赤、黄、
白、黑五色 。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色彩知识的系统化时期 , 基于“阴阳五行”宇宙系统 , 形成了传统的“五色”系统 , 并规定 , 除了正五色系统以外的色彩都属于“间色” 。
文章图片
野鸡 “借助于先秦染色的研究成果 , 进行恢复性的染色实验 , 并将所染正色与野鸡羽毛的色彩进行比较 , 结果也证实:野鸡羽毛作为染色标准有极大可能 。 ”(肖世孟《中国色彩史十讲》)
文章图片
《中国色彩史十讲》书封中 , 表现出“青、赤、黄、白、黑”五正色的色相 。
正色与间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命名 , 而是包含着强烈的等级意味与情感判断 , 间色的乱用在历史中总会引起各种公案 ,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流行色风潮——齐桓公服紫 , 引起的大众的效仿也将自己推向舆论的漩涡;何晏注解《论语》中也提出“恶紫之夺朱” , 认为:“朱 , 正色;紫 , 间色之好者 。 恶其邪好而夺正色 。 ”
了解五行五色系统对于理解和区分东方色彩观念有很重要的意义 , 我们认为在色相表现上非常接近的颜色在古代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 五行五色系统中 , 五个重要的间色由五正色相配而成 , 分别为:绿、红、碧、紫、骝黄 。 今天总是会混为一谈的“碧”与“绿”分属两个间色系统 , 碧是由青与白配比而成 , 属于“西方间色” , 趋近于白色系;绿则是由青与黄配比而成 , 属于“东方间色” , 归于青色系 。
- 刽子手|古代的刽子手,为什么都是同一家族的人多呢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啥没人造假?你看看上面那行字,如何造假?
- |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 丹寨|清明,敬过往 致明天
- 华南|清明 | 气清景明万物生
- 节日|二十四节气 | 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 |济南蛋雕:薄又脆的蛋壳上雕刻世间万物 这绣花功夫“拿捏得死死的”
- 梨花|诗意节气|梨花风起正清明
- 银子|古代那么多的银子,现在为什么都不见了?考古专家说出答案
- 景明|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