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强基计划“柳诒徵学堂”举办的“边关何处:新视野下的明清边疆”系列讲座迎来第四讲 , 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婷玉以“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边疆民族研究”为题 , 从民间文献的角度出发 , 带来了一场关于畲族历史的新见迭出的讲座 。 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胡箫白主持 , 总计300余位学友在线参与 。
学术史与民间文书
讲座伊始 , 刘婷玉以畲族民俗及民族服饰引入话题 。 畲族是福建、浙江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 , 主要有蓝、雷、钟三个姓氏 , 演员蓝盈盈即为畲族 。 畲族的传统服装叫做凤凰装 , 以象征着凤凰的头饰为主要特征 。 刘教授的专著《凤凰于飞:家族文书与畲族历史研究》之命名 , 也正是来源于这个服饰特征 。
作为在厦门大学长期求学、工作的学者 , 刘博士的学术理路受到厦门大学历史人类学学术范式的颇多影响 。 傅衣凌先生在《福建畲姓考》中提到 , 福建特殊的人群主要有两种 , 一是畲族 , 一是疍民 。 后者在福建、广东都有 , 但是在民族识别时未被别为少数民族 。 这两类人群 , 在傅先生看来 , 都是出自于越人的 。 陈支平先生也认为畲族是福建闽越人群的后裔 。 此一说法成为刘婷玉读博期间的主要对话对象 。
“畲从何来?畲人真的就是越人的后代吗?” , 在这个问题上 , 前辈学者对于传世文献的梳理、研读已经相当成熟 , 因此 , 若要突破前贤观点 , 则必须在方法论上进行革新 。 刘博士大量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田野方法 , 希冀通过对民间文书的收集与解读 , 重新诠释畲族历史的演进脉络 。 她在长期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的民间文书 , 大略可分为四类 , 即少数民族文书、契约、宗教科仪书 , 以及族谱 。 要回应、反思“畲从何来”的议题 , 祖图、长联为主要代表的少数民族文书 , 以及记载家族历史演进过程的族谱 , 相对而言作用较大 。 当然 , 契约、宗教科仪书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契约中包含的空间信息往往是进行地理定位的关键数据 , 而宗教科仪书则能让人对畲族的民族文化形成立体的、感性的认识 。 讲座的第一部分 , 刘博士以其在田野过程中搜集到的种种民间文书为例 , 为读者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解读 。
“畲”从何来?
刘婷玉在田野调查中发现 , 在祖源记忆层面 , 福建的汉族、畲族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的相互认知:不论是福州人、闽南人抑或是客家人 , 这些广义上的汉族都会宣称自己是北方中原移民的后代 , 而将畲族视为闽越人的后裔 。 从这个问题出发 , 她已经把自己畲族研究之学术外延进行了扩展 , 即通过对畲人历史的考察 , 去梳理福建地区历史上的移民问题 。
刘博士尝试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去考察畲族的祖源 , 并论证其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 畲族在基因上和瑶族有密切联系 。 在官方版本的畲族历史叙事中 , 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区是闽东和浙南 , 即越国故地 , 普遍认同的祖籍所在则是广东潮州凤凰山 。 但根据闽南、闽中、闽东、闽北、赣东北和浙南等地的方志记载 , 可知闽东、浙南的畲族其实来自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 即今江西南部 , 以龙岩、长汀客家区域为代表的福建西部 , 以及广东等地 , 时间则不早于明代 。
宋元时代的“畲”
历史文献里的“畲”究竟被怎样呈现?刘婷玉指出 , “畲”字很早即已存在 , 代表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 但将其用来指代特定族群 , 则始自南宋晚期刘克庄所写的《漳州谕畲》榜文 。 在榜文中 , 刘克庄将畲归入溪洞类——散居南岭的少数民族 , 而漳州的溪洞便是畲 。 根据刘克庄的记载 , 南宋末年漳州的畲族仍施行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 , 不纳赋税 , 亦未被编户齐民 。 但与此同时 , 他们与汉人之间亦存在颇多接触 。 以此 , 在刘克庄的主持下 , 一批畲人被纳入了南宋的国家治理系统 。
- |清明只追思亲人吗
- 广东省|广东一男子野钓遇怪鱼,形似鲤鱼不知如何处置?原来是外来物种
- 企业文化|职场同事关系如何处理?这些你越早知道越好!
- 人世间|“老婆是人家的好”出自何处?《人世间》中秉昆喜欢的书里有答案
- 张修桂|清明忆故人︱韩茂莉:泪别张修桂老师
- 张修桂|清明忆故人︱张伟然:林花谢了春红——忆张修桂先生
- 寺庙|如何处理不服从管理的员工?
- 文学|游戏论·他山之石︱音响小说与赤川次郎:试论小说式游戏
- |如何处理不服从管理的员工?
- 体检|职场同事关系如何处理?这些你越早知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