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哲学与审美的九个命题(16)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 , 但是 , 美盲却很多……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 , 而是虐杀艺术 , 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 ” 木心亦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 知识也解救不了 。 ”
显然 , 症结就是审美问题 。
美是一种存在 。 但没有审美 , 这种美之存在往往呈遮蔽之态 , 不可敞开、无法澄明 。 如此 , 审美就体现为一种能力 。 对艺术创作言 , 若无审美能力 , 永远不可能创作美之作品 , 也就永远不可能进入美的境界、抵达美的彼岸 。
那么 , 审美能力何指?又如何构成?
依艺术哲学论 , 审美能力体现在知觉、感受、鉴赏、想象、判断、评价和创造美等诸方面 。 在尽可极远的视野搜寻中 , 西班牙作家格拉西安·伊·莫拉莱斯的《案头预言家》 , 可谓最早提出了研究人的鉴赏力问题 , 认为“鉴赏力同判断一样是人的特殊的理性的能力” 。 如此 , 审美能力与审美鉴赏力、艺术鉴赏力构成同系概念 , 也属同位之语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因知觉、感受、鉴赏、想象、灵感等皆属精神、情感、智慧范畴 , 而兹范围之本源正是人之性灵所蕴 , 继而审美能力的远方是性灵 , 为中国古典美学所涵容 , 当属审美能力论之至远的远方 。
对审美能力的认知 , 是随着艺术哲学探究与艺术创作实践而逐渐明晰的 。 就一般审美活动言 , 从审美认知到审美创造 , 审美能力的构成可以概括为四个层级:美的认知、美的判断、美的想象、美的创造 , 或简约为感知美、判断美、想象美、创造美 。
感知美是美的直接认知能力 , 是审美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 维柯将美的认知概括为“诗性智慧” , 这种智慧是一种先天能力 , 认为此智慧是人生而就有的 , 来自自然本性的想象力建基于人之感官之上 。 持有相同观点的如夏夫兹博里、哈奇生等 , 皆认为美的认知能力“是天生的” , 是人的“内在的眼睛”“内在感官” , 即“心灵的能力”“是人的生理感官的知觉力 , 与理智活动无关 。 ”这种认知是通过“直观甚至直觉”获得的 , 而直觉作为心灵性的“感悟” , 是在直观与形成表象的活动中呈现出来 , 融会了感觉、情感因素 。 这就是说 , 审美认知是一种直觉式的认知 , 需要成熟的感知、丰富的情怀 , 以完成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悟 , 是直觉层次上的审美能力 。
美的感知需要美的判断 , 这就进入了判断美 。 美的感知的“直觉性”具有先天性特征 , 这种“先天性”自然要接受“后天性”的检验 。 康德就如何认知世界、把握真理 , 提出“感性、知性与理性说”:感性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 , 知性是通过知识对事物的认识 , 而理性是通过概念对事物的认识 。 康德认为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 , 这个环节就是“判断力” 。 而审美判断是判断力的一部分 。 按康德美学思想 , 审美判断有四个契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 , 是不带任何兴趣的愉悦;无需概念就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需概念而被认识、进而生发出一种必然的愉悦就是美的 。 这里的愉悦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愉悦 , 既无目的性 , 也无概念性 , 而且是合目的性的、自然而自然的 。 如此 , 审美判断就是以“自由愉悦”为目的的反思判断 , 而对审美对象的审观中 , 心性是否愉悦是审美判断关注的核心 , 也是检验审美判断力的核心构成 。 简言之 , 判断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 , 对审美之美的进一步把握与评判 , 既有主观性、普遍性特征;又有民族性、时代性蕴含 。 其能力之强弱 , 最终取决于自由愉悦度的高低与反思判断能力的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