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二 )


本文图片

创立“旗杆里”文武书院的是比项道淮年长的项靖邦 。 从他的名字就可看出他志向的高远 。 他创办文武书院的目的是教导项家子孙以及乡村儿童学文练武 , 保家卫国 。 项靖邦对兴教办学热情很高 , 他自己文武全才 , 他也这样来教导学生 。 清同治六年(1867年) , 他还受台州知府刘璈的委托 , 创办了旦华书院 , 取古人“身修平旦 , 气壮中华”之意 。 这座旦华书院就是杜桥小学的前身 。
在讲过“旗杆里”村曾经的辉煌(从后世看来 , 这个村武术辉煌的时期实在并不很长)之后 , 项老师也讲了为什么在晚清辉煌过一阵以后 , 村里的武术销声匿迹的原由 。 据说有一年 , 村里有一老一少出门上路 , 走过一座桥头 , 从对面过来邻村四个年轻人 , 他们不仅不为一老一少让路 , 还因为他们来自“旗杆里”村 , 就故意挑衅 , 逼迫老人和少年动手 。 当然 , 这四个年轻人不是这一老一少的对手 , 但事过之后 , 老人也想到 , 村庄以武出名不是好事 , 会惹来很多是非 。 村庄还应该讲求耕读传家 , 仁义为上 。 所以他们就不再教习孩子们练武 , 成人之间也不再切磋武艺 , 举办武术活动 。 但项老师讲到这里 , 也一再强调 , 这是传说 , 听听就是 。 但我总觉得这里有村民们的智慧在 。
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本文图片

图片中间戴帽子的老人 , 今年已经九十六岁 , 你看上去他像吗?
然后村干部带我们参观了旧宅院的各个院落 。 现在院子里只住着一些老人 , 其中有一位红光满面、让人看不出年龄的老人 , 竟然今年九十六岁了 , 村里还专门布置了一个长寿榜 , 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公之于榜 , 竟然照片贴满了一大张纸 。 我在想 , 武举村变成了长寿村 , 或许这就是村庄弃武从文的效果吧 。
村干部向我们介绍 , 现在这个旧宅院的大部分房子都由村里收回了 , 但还是有一些房子老人住着 。 老人们住惯了这房子不愿意搬迁 , 村里只好由着老人先住 , 但村里已经将收回的部分房子 , 按照修旧如旧的选择重新整修过了 。
村里对我们的到访很重视 , 好几位村干部都陪着我们参观 。 他们不停地说着一个人的名字 , 这个人就是彭连生 。 彭连生本是杜桥当地人 , 他对杜桥范围内的文物古迹非常熟悉 , 村民们只要发现一点古物和古迹 , 跟他说一下 , 他就会赶过来 , 看过了之后 , 就能说出个由来来 , 有些就申报了文物保护 。 这里的房子、石旗杆和石锁 , 都被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就是彭连生的功劳 。 彭连生本来上午也要过来的 , 但他现在担任了临海市文物所的副所长 , 公务繁忙 。
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本文图片

中午由红和她的妹妹琦在杜桥街头的万家渔村用餐 , 琦还带来了十年陈的白酒五粮液 。 红是杜桥才女 , 散文写得很好 , 她这位妹妹也写散文 , 他们姐妹俩的优美作品 , 很多都在剑兄编辑的报纸人文版刊出 。
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本文图片

座中有一位叫李猷九的人 , 是杜桥大汾村人 , 也是大汾村近年来声名大噪的古建筑“玉筑”的主人 。 他是杜桥镇最早的一批企业家 , 从事过建筑材料(黄沙)的生产 , 开过矿 , 在大上海办过“卡拉OK” , 回乡后办过绣衣厂 , 赚了钱以后 , 他想着要把祖上的房产“玉筑”买回来 。 “玉筑”是他的父亲造的西式建筑群 , 但房子建成后没几年 , 国民党就垮台了 。 这片土地获得解放后 , “玉筑”被没收 , 政府把它作为了新成立的川南乡的办公地址 。 李红对“玉筑”的印象也很深 , 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这座院子里 , 她的父亲是当时乡政府(人民公社)的一名干部 。 今天这两位分别跟“玉筑”有着深厚缘分的人的后代 , 聚在一起 , 一位是聚餐的主人 , 一位是受邀的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