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张广星
这几天天气都很好 , 都是晴天 , 气温回升 , 但又不是很热 , 正是春游的好时节 。 我们上个周末就约好 , 本周末继续出游 。 剑兄选定的地方是去杜桥的河东村 , 剑兄自己已经去过好几趟了 , 他在他负责的报纸人文版面上也都有过反映 。 这是很有特色的村庄 , 村庄里保存着一座其中有一部分已经遭到毁损但总体格局还相对完整的晚清古宅 , 古宅前的石板道地上竖着八对石旗杆 , 还有一些重达四百多斤的大石锁 。 原来这个村是个武举村 , 这些石旗杆是朝廷赐竖的 , 因此这个村以前另有个称呼叫“旗杆里” 。 这些大石锁就是武士们练武的器具 。
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本文图片

关于台州的科举 , 我也约略知道一些梗概 。 南宋在杭州立国以后 , 随之文化南迁 , 原先远处海隅、被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喻为“台州地阔海冥冥”的浙东南沿海小城台州 , 文教事业开始兴盛 , 台州各县陆续有人高中皇榜为状元 。 自然 , 这是文状元 。 但到了清朝铁骑南下 , 江山一统 , 实行留发不留头 , 留头不留发的残酷统治 , 文字狱随之兴起 , 全社会鸦雀无声 。 台州的文科状元不说绝迹 , 但也遭受了漫长的寒冬 。 但一个国家是需要防卫的 , 所以台州的年轻人练武成风 , 文科状元路阻 , 就从武科状元上求出路 。 所以清代以迄晚清取消科举制度 , 台州青年中武举的不少 。 看来杜桥镇的河东村就是有深厚悠久武学传统的村庄 。
村里请来了一位姓项的老人 , 听人们都称他为“项老师” , 他为我们讲述了河东村的武术源流和村庄里辈出的名人 。
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
本文图片

道地东侧的府第 , 就是赫赫有名的侍卫府 , 现在大门口门槛上方悬着的一块匾额上还白底黑字写着遒劲有力的“侍卫府”三个字 。 侍卫府的主人是项道淮 。 据项老师说 , 同治九年(1870年) , 项道淮作为叔父的随从跟着叔父一起进京赶考 ,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 因为叔父出发前新丧夫人 , 按礼应当守制 , 不能外出活动 。 但叔父此时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了 , 此前也参加过几次武考 , 都不能如愿 。 这次如果不去参加考试 , 那又要再等三年了 。 叔父实在等不及了 。 但心急也不能逾礼 , 所以当叔父在举四百斤石锁的时候 , 连举三次都举不起来 。 叔父侄子都很诧异 , 因为在家里时 , 叔父和侄子 , 以及村子里不少人 , 不但都能轻松把石锁举起来 , 还能绕着腰部甚至举过头顶转圈 , 民间所称“翻石锁花”者是也 。 但现在叔父连提都提不起来 , 一提就满身大汗 , 就更不要说举了 。 这时有人帮这对叔侄俩出主意 , 由侄子代叔父改日再考 , 侄子很顺利地举起了四百斤的石锁 , 也很顺利地考中了举人 , 光绪三年(1877年)登进士 , 并擢拔为御前侍卫 。 光绪六年十一月 , 又因他侍卫有功 , 被钦点为御前蓝翎侍卫 , 并赐他祖宅为“侍卫府” 。 这就是“侍卫府”的由来 。 但项老师一再声明 , 关于叔侄俩考试这一节 , 纯属一代又一代的传说 , 未见至于史料或族谱的记载 , 真假难辨 。
项道淮老人是1931年刚登耄耋之时去世的 。 去世前二十多年 , 他一直生活在老家杜桥“旗杆里”侍卫府里 , 他在晚清末年就已卸甲归里隐居 , 他已经预感到清王朝即将覆灭的命运 。 “旗杆里”有一所文武书院 , 老人平时就在书院里只以教习孩童们习武为乐 。
旗杆里|晚潮|武举村“旗杆里”小记兼及“玉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