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日本科技那么发达而中国不行?,日本技术为什么发达( 五 )


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战略思路,明显带有欧美化痕迹,但对于一贯保守的日本企业而言,真正迈出这一步仍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 。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风向本刊采访人员表示,“遗憾的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工厂的技术创新与韩国企业相比晚了5年时间 。”日本人过于保守和敏感了!
2003年 , 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的等离子项目,被总部由“技术升级”调整为“扩大产能”,投资金额也降为1亿美元 。而2005年7月,松下宣称将投资16亿美元在日本尼崎县建造全球最大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厂,至此松下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厂增至5家,但其中仅有一家位于中国上海 。本田公司在2006年投资战略中决定,计划30年来首次回日本国内建设新厂 , 投巨资在琦玉县寄居町建设一座新工厂,主要研发、生产对环境影响非常轻微的下一代汽车发动机 。本田公司表示,计划将该厂培育成“技术革新的实验场”,以指导公司海内外各地的汽车发动机和整车生产 。显然 , 关于下一代汽车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是关键因素,回国建厂是为了从根本策略上防止技术创新外流 。
近年来,本田、东芝、松下和索尼等大公司都纷纷开始行动,重新回日本总部建设新厂 。分析人士认为 , 此举除了提高各公司在日本本土的竞争能力之外,防止核心技术外流是主要原因 。
据日本媒体报道,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新技术被竞争对手复制 。日本经济产业省早几年便要求在海外的日本企业采取严密措施,预防技术泄密 。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中透露说,日本企业惜钱如命,早几年对于欧美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巨额投资似乎充耳不闻,由于过度的技术封锁,日企在华生产线的技术创新被欧美、韩国企业远远甩开,落后好几年时间 。壮大了的中国企业,加上顺流而动,开放得多的韩国和欧美企业抢先一步后,留给日系企业的空间已经不多 。
即使在空间不多的情况下,保守而过于脆弱敏感的日本人仍然在暗地里将已经外移的部分所谓高端产品制造线从中国又转回日本 。日本政府也要求日本制造业必须保证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 。于是,即使是在一些新兴的电子类市场上,如音乐播放设备以及新型显示器等,也是韩国三星和飞利浦在和中国品牌一道共同出彩 。
不过“有了这几年来的前车之鉴,索尼、松下、东芝等日企正在权衡将技术重新回流中国的可能性 。”赛诺市场研究中心叶平表示 。但是目前的实际行动并不明显 , 或许这还需要一个酝酿过程 。
败因四:竞争加剧的牺牲品
对市场反应慢三拍,注定了日系手机难以逃脱在中国市场上的失败命运 。
据中国移动研究院调查表明,截至今年5月,中国手机市场机型达到了1853款,而只有20款销量比较好,占到了43%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1%的机型占据了手机销量的近半壁江山 。如果缺乏精准的产品定位,快速的市场反应和强有力的市场推广策略,手机企业将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
在中国市场打拼10年,擅长精耕细作的日系企业,却始终未能在商家必争的中国手机市场上有所建树 , 疏于对中国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导致在产品定位和产品设计上屡屡受挫 。
与诺基亚、MOTO以及三星相比,崇尚技术为先的日系手机厂商,产品的设计总是滞后于市场前进的脚步 。他们固执地认为与日本市场一样 , 中国消费群体同样只注重功能而非产品外观 。然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