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2015年12月8日 , 上午9点多 , 微风 , 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 , 楼顶上PM2.5监测仪的数值是14微克到15微克/立方米 , 这个数值低于日本国内的PM2.5浓度标准 。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1
在亚洲地区,东京对PM 2.5的排放标准要求最严格,它要求日平均值不超过35微克,年平均值每立方米不超过15微克 。
目前,日本全国800个地方设有PM2.5监测点 。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是800个PM2.5监测点之一,也是东京都80个PM2.5监测点之一 。
日本法律规定:当每立方米PM2.5浓度超过70微克时就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 要告知市民 , 中小学要学校停课 。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2
实际上 , 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大气污染的状态下 , 为了能在这样的蓝天下生活 , 日本人民与雾霾死磕了近50年
日本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是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人松井女士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来中国留学 。她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初到北京,觉得天空十分蔚蓝,好像从没见过这么蓝的天空 。”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产品,就是环境的代价 。曾经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工作的日本环境省专家岡崎雄太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那时候日本小学的校歌中以“工厂的烟囱上有七彩的烟”这样的词汇来赞叹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 。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3
空气污染仿佛是工业发展带来的职业病,每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发展起来的国家都有一段这样黑暗的历史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公害(こうがい),泛指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被污染后带给人们的伤害 。过去的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饱受公害之苦 。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4
二战之后,日本推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经济发展路线,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大力推动以既有的京滨工业带、中京工业带、 阪神工业带、北九州工业带四大工业带为核心,以“太平洋条形地带构想”为基础的建设“新产业城市” 规划,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
当时的工业城市神奈川 , 千叶以及大阪,神户周围都是黑烟滚滚,大气污染也从原来的颗粒状大气污染转变为硫磺酸化物污染,并且直至扩展到日本本州的太平洋区域,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东京“白昼难见太阳”,城市能见度只有30-50米 , 汽车你白天打了大灯也开不了,硫化物刺鼻的味道在部分地区都可以清楚闻到 。
在这种状况下,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的四日市哮喘病发生了 。其他三大公害病是熊本县第一次水俣病、新潟县第二次水俣病和神通川痛痛病 。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5
四日市哮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石油化学联合厂排出硫酸化物为主的大量污染物质引发 。当时,在三重县的四日市,新建了石化工厂 。因吸入含有硫化物的废气而导致呼吸疾病的人在1964年达到了人口的3% 。
曾经的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也有过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黑历史日本是如何改变的

文章插图
6
四日市的盐滨小学就遭受危害,当时学校被烟雾包围,教室,校园充满恶臭 , 学生们被呛人的烟雾刺得眼泪直流,拿着手绢捂住口鼻在校园避难,“就像遭到空袭一样的混乱” 。当时,患者一个个被送往医院救治,可在当时的医学教科书里,甚至连大气污染这个词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