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十月》·大地之事|刘东黎:荒野启示录( 七 )


在荒野的背后 , 有一种较之现代科学更宽广、更深沉、更能回应现代生活的宝贵资源 。 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指出 , 荒野“这份遗产”具有市场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审美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历史价值、性格塑造价值、治疗价值、宗教价值和内在的自然价值 , 这种多样性的整体重估 , 有着更重大的意义 。 科学以逻辑为基础 , 但是实验数据通常只有统计水平的意义;相互矛盾的假说、理论、模型、实验事实 , 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毫不罕见 , 只有能进行哲学思考的人 , 才能懂得上述价值在认识论、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方面的意义;才能在最丰富、最深刻的意义上体验荒野 。
怀特海预言了一个“科学和文化重建时代的来临” 。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 , 科学家还是得回过头来 , 重视整体的有机统一性 。 “这其实是所有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方式都具有的重要原则 , 因为宇宙中所有存在物都必须相互连接后 , 每个个体的生命才能由此获得满足”(葆拉·冈恩·艾伦) 。 “大自然的各个不同部分是如此紧密地相互依赖 , 如此严密地编织成一张唯一的存在之网 , 以致没有哪个部分能够被单独抽出来而不改变其自身特征和整体特征的” 。 (怀特海)
在此时 , 相关的生物(态)学的真实范式 , 都无法换算成能量术语 , 包括各种动物植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 各自维护着不为人知的微妙平衡 , 而且无须或无法弄清各个组成部分的能量摄取及利用效率 。 也是在此时 , 荒野存在于自我的平衡之中 , 不偏不倚 , 在整个自然史的变迁中 , 亦保持独立姿态 , 是万变之中的不变者 。
5
1832年 , 美国边塞风景画家乔治·卡特林眼见遍布北美的美洲野牛面临灭绝 , 认识到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原始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 , 于是突发奇想:政府应该倡导“建立一些保护园地 , 以保存人和动物天生所拥有的粗犷而清新的自然之美” 。 所以它最初的起源 , “并非出于大众的需要 , 而是那些具有远见卓识、无私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国家长远利益与那些自私狭隘的商业利益斗争的结果” 。
在艺术家的浪漫想象里 , 在壮美的国家园地中 , “土著印第安人身着经典服饰 , 力挽长弓 , 高举盾牌和长矛 , 骑着野马驰骋于麋鹿和美洲野牛群中”;岁月流转 , 这片土地原始质朴的美丽和野性却永不改变 , 对于未曾改变本质的事物 , 诸如河流、森林之类 , 保持距离 。
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 现代荒野终于有了科学的管理方式 , 资本主义逐利的本性 , 被设置了一个难得的界限 , 人类不恰当的行为活动受到限制 , 取而代之的是促进自然和人类福祉的道德目标 。
“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的觉醒和领悟 , 不光是从哲学中得来 , 也是利奥波德从20多年荒野从业与生活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从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纠缠里挣扎出来的 。 如我们所知 , 利奥波德不是客厅里夸夸其谈的哲学家 , 而是一生在荒野奋战最后又死于荒野的林业和动物管理学家 。 这也使他的深沉感悟尤为可贵 。
荒原是风景、精神的终极 , 是人类与自然合作谱写并同声吟唱的唱赞之诗 。 “伟大的主题被大地述说 , 也许能令诗歌回归其古老的地位”(埃德温·缪尔) 。 在野性的世界里 , 一个人内心无法排解的苦闷情感会瞬间消失 , 心灵变得畅快而洒脱 。 那时人们会认识到 , 为什么说荒野可以作为人类精神的启示者 , 它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
在人类栖居的这颗星球上 , 未被控制、开发和利用的荒野已相当稀缺 , 这里最少人类活动干扰 , 气候与物种的演化大致反映着一个纯自然过程 , 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区域 , 是解开全球变化秘密的关键性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