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的夏日》:一位德国记者眼中的晚清

文|海美
19世纪末 , 德国《法兰克福时报》采访人员保罗·戈德曼的中国之行 , 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 , 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 。 百余年后 , 戈德曼当时留下的文字被重新发现、翻译 , 以《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采访人员的中国观察》为题 ,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 。 一个德国采访人员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 , 总不免带有一些偏见 , 但换个角度看 , 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 , 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 。 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 , 展示了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 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
|《1898年的夏日》:一位德国记者眼中的晚清
本文图片

《1898年的夏日: 一个德国采访人员的中国观察》
[德]保罗·戈德曼 著
吴伟栗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董店里淘出宝
《1898年的夏日》原始德文版图书的发现者是旅居德国的华侨吴伟栗 。 他在欧洲学习、生活多年 , 每到一座城市都喜欢去看古董店和邮票店 。 徒步古老的街道寻觅历史痕迹 , 是他在外旅行的最大爱好 。
2011年的初秋 , 吴伟栗第一次前往地中海的亚得里亚海岸 , 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引起了他的兴趣 。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 保留着很多原始印记 。 吴伟栗沿着古老的街道漫步前行 , 来到一家古董店前 。 在那里 , 他意外发现了一本德文名译作《一个夏天在中国》的旧书 , 里面全是古典字体的德文 。 回到法兰克福后 , 他立即把书拿去请人翻译 , 发现这是德国采访人员保罗·戈德曼对1898年中国社会的描述 。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 一场戊戌变法震动全国 , 至今仍是史学热门话题 。 这年3月6日 , 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 , 德国通过该条约租借胶澳(即胶州湾)及其周边地区 , 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 4月10日 , 戈德曼受《法兰克福报》指派 , 从意大利热亚那港出发 , 对中国进行采访 。
|《1898年的夏日》:一位德国记者眼中的晚清
本文图片

《胶澳租借条约》
保罗·戈德曼 , 1865年1月31日生于德国布雷斯劳市(现为波兰弗罗茨瓦夫市) , 1935年9月25日在维也纳去世 。 他是奥地利、德国新闻工作者 , 也是旅行作家、戏剧评论家、小型戏剧作者 。 戈德曼父亲是当地的商人 , 母亲是家庭主妇 。 他在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法律专业毕业 , 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后前往维也纳 , 在他叔叔马姆罗斯主持的《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杂志工作 。
1892年至1902年 , 戈德曼在布鲁塞尔、巴黎和中国担任《法兰克福日报》的采访人员 。 1896年 , 由于“德雷福斯事件” , 他与法国反犹太新闻采访人员卢西恩·米勒瓦之间发生了一场手枪决斗 , 最后以放弃告终 。
从1902年开始 , 戈德曼在维也纳、柏林担任《维也纳新自由报》的戏剧采访人员 。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担任了战地通讯员 。
戈德曼因反纳粹而命运多舛 。 据吴伟栗考证 , 戈德曼是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的密友 , 希特勒最怕的人物就是兴登堡 , 年老的兴登堡去世以后 , 希特勒走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 戈德曼是反对纳粹的 , 他选择出走米兰投奔女儿躲避 , 奥地利秘密警察局于1933年8月把他从米兰抓了回来 , 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不满 。
戈德曼的身份特殊 。 他从1916年起出任德国外国采访人员协会主席 , 他也是该协会的创始人 。 得知他被捕的消息后 , 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采访人员协会 , 分别致信纳粹政权 , 要求公正对待戈德曼 。 在多方强大的压力下 , 纳粹政权3天后释放了戈德曼 。 出狱后 , 他被遣返至维也纳 。 1935年9月25日 , 他在维也纳去世 , 享年70岁 , 葬于维也纳城市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