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很多人都以为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殊不知其实你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信来看一看

思维的八个层次 , 你在哪一层?
【哲学|很多人都以为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殊不知其实你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信来看一看】眼前有了两个道理或更多的道理 , 心中便没了道理 , 很是不安 , 却又丢不开 , 如是就占住了脑海 。 或许学问大都以这种感觉为起点吧 。
所谓学问 , 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 , 有自己的想法 。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 , 但又等于没有 。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 , 人云亦云 , 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 , 他都点头称是 , 等于没有想法 。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 , 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 , 形成自己的判断 。
说是主见 , 称之为偏见亦可 。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 , 但即使浅薄 , 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
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
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 , 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 , 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 。 美其名曰主见亦可 , 斥之曰偏见亦可 。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不学问 , 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学家吓住 。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 , 但浅薄亦好 , 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 。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 , 就因为浅 , 便很行 。
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 , 亦很行 。 因为这是他 自己的 , 纵然不高深 , 却是心得 , 而亲切有味 。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 , 能动人就行了!
他就能自成一派 , 其他人不行 , 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 , 脑里没有理论 , 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
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 , 道理有了一大堆 , 问题却没有一个 , 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
有主见 , 才有你自己;有自己 , 才有旁人 , 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
这时候 , 你感觉到种种冲突 , 种种矛盾 , 种种没有道理 , 又种种都是道理 。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
面对各种问题 , 你自己说不出道理 , 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 , 也不敢轻易自信 , 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 , 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 , 你不会轻易放过 , 稍有与自己不同处 , 便知道加以注意 。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 , 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 , 感到隔膜 。
有不同 , 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 , 就非求了解不可 。
于是 , 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 , 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 , 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
从这点萌芽 , 你才可以吸收养料 , 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 , 向下入土生根 。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 , 下边根深蒂固 , 学问便成了 。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 , 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 , 说他自己的话 , 不堆砌名词 , 不旁征博引;反之 , 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 , 真是不错 。 只怕你不用心 , 用心之后 , 就知道要虚心了 。
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 , 不足以解决问题 。
学问的进步 , 不单是见解有进步 , 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 , 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
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 。
问你 , 柏拉图懂吗?懂 。 佛家懂吗?懂 。 儒家懂吗?懂 。 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 。 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