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桂梅|四海文心 留住北大中文系的魂儿( 四 )


关键当然不在吃喝 , 大家看重的是信息交流和学术训练 。 贺桂梅在其中体会到专业研究中人与人的关系 , 影响至深 。
后来参加的范围就不限于本专业了 。 比如戴锦华文化研究的活动她也去参加 , 更切近地感受到戴老师的人格魅力 。 “很多学生喜欢跟戴老师接近 , 我们也经常在一起吃饭 。 ”
和学生接触 , 每位老师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 贺桂梅感觉 , 总体来说 , 中文系各个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关系都很亲密 。 “比如陈平原、夏晓虹老师 , 是常组织学生去爬山、聚会和讨论 , 两个师门合并 , 阵容很庞大 。 ”
“现在中文系有30多个读书会 , 基本是以师门为单位 , 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 。 ”贺桂梅总结 , 以前的吃喝讨论团 , 现在的师门读书会 , 都体现着中文系师生关系的融洽 , 而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
北大中文系的定位 , 有超越学科的特点
贺桂梅2000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 , 学生的变化和教学方向一直是她关注的重点 。
首先让她感受到的是学生读物的变化 。 她坦言 , 八九十年代在北大读现当代文学专业 , 就像选平时喜欢的文学读物 , “比如我读沈从文、丁玲 , 不是在进入这个专业后才知道 , 而是本来就喜欢读他们的作品 。 ”专业研究和日常读物之间没有距离 , 专业研究更会加深学术的深度 , “所以当年我们学文学史的时候 , 最要注意的是把自己作为专业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区分开 。 ”
贺桂梅2000年留校时 , 感觉在专业课上学生还可以与之呼应 。 2012年 , 她到日本交换教学一段时间回国后 , 发现学生有了明显变化 , “现当代文学作家和作品并不是他们闲暇阅读的对象 , 他们的读物变成了还没有进入文学史的年轻作家、畅销书或者网络文学等等 。 ”
贺桂梅感到 , 这十几年时间 , 文学不再是国民修养或娱乐的最重要成分了 。 很多老师发现学生没有读书的强烈意愿 , “我们那时候是想着读遍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 , 现在的学生似乎更喜欢打游戏看网剧 。 ”
那么 , 新时代下 , 中文系是否要调整学科定位呢?贺桂梅认为:“中文系还是要给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敏锐的思考能力 , 这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文化现象时 , 有能力分辨好和坏 , 也能保证他们参与其中时不仅仅是一个粉丝 , 而是可以提供优质想象力的人 。 在这个过程中 , 中文系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 因为中文系在所有学科门类里是最特别的 , 它不是语言系 , 也不是文学系 , 而是中国语言文学系 。 突出的不仅是语言 , 也不仅是文学 , 而是中国 。 母语和国文的教育 , 对所有中国人都是必要的 。 ”
北大中文系110年的发展历史中 , 每一个新学科和专业方向的设立 , 都和时代的大需要连在一起 , 无论是最早的古代文学 , 50年代设立的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专业等 , “文革”后设立的当代文学 , 还是1985年设立的比较文学 。 贺桂梅还向我介绍了最新的应用语言学 , 这一专业将传统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结合了起来 , 属于前沿学科 。 “北大中文系在世界排名靠前的主要是语言学研究 , 因为语言学有社会科学的特点 , 有国际化的衡量标准 。 ”贺桂梅说 。
但北大中文系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的特点 , 贺桂梅很赞同陈平原教授的一句话 , 那就是“北大中文系的定位 , 有超越学科的特点 , 有培养国民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作用” 。 在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学、文献”的三足鼎立下 , 中文系学生了解语言 , 了解文学 , 也了解历史文献 , 才能够厚积而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