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道德经详解·章一( 二 )


噭(jiào):形声字;从口 , 从敫 , 敫亦声 。 “敫”意为“从一点向广阔空间扩散” 。 “口”与“敫”联合起来表示“口发出的声向周围空间扩散” 。 本义是呼喊 。 由于呼喊出来的声音会向周围空间扩散而逐渐消失 , 因此“噭”在此处的含义是指“事物从产生到消失的变化过程” 。 事物从产生到消失的变化过程是什么?人从产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是什么?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
玄:会意字 , 两根丝线缠绕的样子 。 用“相互缠绕”表示“相互作用” 。 玄的本义是相互作用 。 奇怪的是 , 后人似乎没有明白其含义 , 把其解释为“黑色” , 进而引申为“深奥”;从而无法理解《道德经》 。 因为“相互作用”是《道德经》讲的重要内容 。 “玄学”是研究“相互作用”的学说 。
句义详解:
道 , 可道也 , 非恒道也;名 , 可名也 , 非恒名也 。
万物本源 , 可以用语言描述 , 但(用语言描述的万物本源)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万物本源;事物有名称 , 人们可以给事物命名 , 但名称的含义不是永远不变的 。
这句话阐明了老子重新命名道的原因和理由 。
老子告诉人们 , 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用语言或文字命名的 , 名称和名称的含义是可变的 。 人们可以给相同事物起不同的名字 , 也可能给不同事物起相同的名字 。 例如 , 叫“张三”的人很多 , 但“张三”所指的人各不相同 。 再如 , “走”的古代含义是现在的“跑” 。 简单地说 , 文字或名称的含义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被改变 。 这是历史事实 。
老子为什么要“重新”命名“道”?因为前人已经用“阴阳”命名了“道” , 即《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而当时的人们对“阴阳”的理解已经出现歧义;即人们理解的“阴阳”含义已经不是前人所说的“阴阳”含义 。 因此老子不再使用“阴阳”这个名称 , 而是给“道”起了新名字 , 即“无有” 。
无 , 名万物之始也;有 , 名万物之母也 。
“无”是给“万物之始”起的名字 , “有”是给“万物之母”起的名字 。
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就是万物本源 。 “无”和“有”是老子给万物本源起的新名字 , 代替原先的“阴”和“阳” 。
老子告诉人们 , 不生不灭的万物本源(恒道)是由“无”和“有”这两种东西组成 。 也就是说 , “无”和“有”这两种东西是宇宙中“原本就有的、不生不灭的”;万物都是“无”和“有”生出来的 , 故是万物的“始母” 。
“无”所指的东西是什么?“有”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老子没能明确告诉人们 , 仅是告诉人们发现它们的方法 , 描述了它们之间关系 。 幸运的是 ,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 , 终于揭开了“无”和“有”的神秘面纱 。
故 , 恒无欲也 , 以观其眇;恒有欲也 , 以观其所噭 。
因此 , 不生不灭的“无”想做什么 , 是考察“无”的奥妙所在;不生不灭的“有”想做什么 , 是考察“有”使万物从产生到消失变化过程的窍门所在 。
老子告诉人们 , 不生不灭的“无”和“有”是有“欲”的;通过考察它们的欲 , 即考察它们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奥秘 。 事实证明 , 人类就是通过考察万物“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即运动变化) , 找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 才慢慢地认识了宇宙万物 , 进而发现了万物本源 。 其实人类早已发现了“道”是什么样的存在 。 遗憾的是 , 人类虽然已经发现了“无”和“有”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 但没能总结出来或不敢相信 。 因此 , 至今无法理解《道德经》 , 很难按道理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