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结新我先生(作者:陈生甫)

|缘结新我先生(作者:陈生甫)
本文图片

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 苏州是个得天独厚、地灵人杰之地 。 自古以来 , 苏州文化积淀深厚 , 经久不衰 , 文化氛围浓重温和 , 人才辈出 , 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 。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 二十年中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费新我在这片风水宝地上 , 以其左笔书法昂首阔步 , 辛勤探索不断创新 , 在书坛不仅名满大江南北而且蜚声海外 。 是“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中的无数文化名人的例证之一 。 费新我先生离世30年了 , 其音容笑貌仍留在脑际 , 无法忘却 。 今以片断追述其鲜为人知的一些往事逸闻 , 以缅怀其自强不息、求新求变、献身书法艺术的精神 。

我跟费新我相识是有点缘分的 。 “大跃进年代”的1960年 , 考大学填志愿是听从学校老师安排的 。 因为写字出众 , 老师指定我考美术专业 。 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 , 临考试已经不到一周时间 , 一窍不通的我去学校图书馆翻找美术资料 , 一本“怎样画铅笔画”的通俗读物映入眼帘 , 粗略地翻看一遍 , 临摹了两张 , 便匆匆忙忙地去应考 , 结果不到十天 , 录取通知书就寄达给学校 。 开学后在同学间的闲谈中得知苏州书画家众多 , 其中听说有个叫费新我 。 咦?不就是“怎样画铅笔画”的作者么?因他的名字有特点而容易记牢 , 是读了他的书才把我从无锡引领入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大门 。
|缘结新我先生(作者:陈生甫)
本文图片

次年的秋冬间 , 苏州市群众艺术馆与苏州青年俱乐部联办《书法训练班》 , 主讲教师是著名书法家、耆宿蒋吟秋先生 , 他在作了几次十分精彩生动的讲座后 , 向讲习班学员们宣布一个消息 , 说最后两堂课分别聘请书法史论专家祝嘉先生和书画家费新我先生 , 祝嘉先生讲碑帖知识 , 费新我先生讲书法欣赏 。
那是十二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上午 , 作为临时的课堂里几十条狭长的长凳上坐了近百位学员 , 聆听费新我先生的讲课 , 他将自写的两件作品挂于黑板上 , 一件是毛泽东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另一件是郑板桥的“昔人学草书入神……”一段话 , 费先生就这一段话展开评说 , 虽然声音不高 , 带点上海口音 , 边讲边做板书 , 讲得十分形象 , 至今我还记得将公主与担夫争道 , 公孙大娘舞剑与苦练数十年学书法的的道理的情景 , 这两件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其左笔书法在公众场合的初次亮相 。 从此我便在讲堂上结识了费新我 。

费新我府上在干将坊108号(即现在干将路与宫巷的交界处) , 这里成了我和一群书法学友常去拜访和请教的好去处 。 每次去我们总带一些习作让费先生点评 , 指点迷津 。 费先生常穿着一身灰布长衫 , 说起话来像聊家常 , 没有一点隔阂 。 既循循善诱 , 又直言不讳 。 他说我写的隶书方方正正 , 太像蒋吟秋老师之作 , 最好别学老师写的字 , 应该多学汉碑 , 选择喜欢的风格临摹多遍 。 于是休息天我常跑旧书店 。
隔了约半年光景 , 在一次展览会上 , 费先生见我写的一幅习作 , 夸奖我很有进步 , 风格上有了些许变化 , 逐步脱开了蒋先生的风格 , 说有点汉碑的味道了 。 还记得他与一位毕业分配在四川的青年一直保持通信联系 , 足见其对后辈青年在书法学习成长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很多 , 我也受教匪浅 。 “文革”初期 , 跟不少社会著名人士一样 , 他受到冲击 , 书房被封 , 只允许留给他一枝“小大由之”的湖笔 , 一枚陈大羽为之刻的印章 。 尽管这样 , 还是很乐意地为我写了多幅书法(见附图) 。 有一次我同李大鹏到他府上拜访 , 他跟我俩谈笑风生 , 并语重心长地说:“为人写字马虎不得 , 作品就是送出去的名片 , 写得不好的东西送人 , 人家会怎么看你?起码要看得过去 , 代表你的实际水平 。 ”用现在的话来说 , 不要写应酬敷衍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