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之精

我觉得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我以唐朝素食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为例说明 。
自魏晋以来,就有士大夫与名僧交往的风气 。佛教带来的离俗无执 , 慈悲恬淡的风范,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士大夫,造成了魏晋士风的转变 。这种佛教风范对士人的影响持续到唐代,唐代许多士大夫甚至以居士自诩,如白居易就自称士香山居士 , 王维更是为自己取名为王摩羯,他们与僧人一起探讨佛法,甚至在寺院借宿读书 。士人在寺院读书的风气,在唐代最盛,成为了一种间接入寺吃斋的形式 。
士人入寺吃斋与唐代实行科举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读书获取仕途,但有些人家境贫寒,没有经济条件购买书籍笔墨 。寺院拥有清静的环境,拥有丰富的藏书,不少高僧又是知识渊博之辈,而且僧人又不拒绝世俗之人入寺寄宿和学习 , 有些寺院甚至会免费提供斋食,因此寄宿寺院备考科举成为不少士人的选择 。这些士人寄居寺院,自然要遵从寺院规定,与佛门弟子共同饮食,因此,这些士人寄居寺院期间,都是吃斋食素 。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之精】此外,还有些士大夫为了精神追求而入住寺院,为的是与高僧探讨佛道 , 追求精神平静 。如唐开元进士杨埙为避繁嚣,借石瓮寺文殊院居?。辉褪? ,京兆韦思 , 与董生、王生三人于嵩山崇岳寺肆业 , 自春至七月均居其间;德宗大历五年,李开平客于东阳寺中 , 读书岁余 。又如王播客寓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遭“饭后钟”之辱,后相文宗 。总之,士大夫的晋升与寺庙的结合,是中国特别的一个现象,可以说,连吃素的人都跟政治这么紧密,遑论其他 。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之精

文章插图
此外,由于唐朝由于统治阶级崇佛,官斋在唐代也就更常见,规模更大 。《大藏经》中就有六篇提到了官斋,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中就有“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官斋的情况 。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也记载了“官斋”:会昌元年“十二月八日国忌 。当寺官斋 。城中诸寺有浴 。彗星渐没现 。”这是在国忌日设置官斋,此外,开成三年“十二月八日,国忌之日,从捨五十贯钱于此开元寺设斋,供五百僧 。”六年“五月七日今天子幸太清宫,斋 。”“二曰八日……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 。十方僧众尽来吃……有人设无碍供捻头足;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供无碍薄饼足 。”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之精

文章插图
唐代皇帝为了表示对已故祖宗的尊敬与孝义,推行了以孝治国的国策,每到已故皇帝的驾崩之日,统治者都会率百官入寺烧香,设置斋饭 。并要求京城及天下州府,在忌日要到寺院烧香设斋 。可见,吃素,也成为了一种政治操作与礼仪象征 。
中国饮食者,多为素食者,吃素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 正好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那就是饮食也是政治 。
问到精髓的话,我就给你说就是简单的2字“吃”和“喝” 。我读了很多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书籍 , 无非就是围绕“吃”“喝”两字,这就是他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