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吃祭灶糖 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 二 )


腊月二十三吃祭灶糖 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

文章插图
民俗是灵魂的寄托神仙只是人们虚构的,所以类似祭灶这样的活动,常常被认为是封建迷信 。但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就如西方的宗教信仰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 , 却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嗤之以鼻,好像洋节就是先进 , 传统节日就是迷信 。
孰不知,圣诞节纪念的耶酥和我们中国的神仙一个意思,而万圣节也并非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只是闹鬼搞怪,其实万圣节相当于我们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是为了祭奠祖先、追忆逝去的亲人的 。自己国家的神不信了,跑去信别的国家的神;自己的祖先不拜了,跑去拜别人的祖先 。这是思想进步吗?这叫数典忘祖 。
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 ,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保留中华本色、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但也懂得与时俱进,洋为中用,兼容并蓄,这才是复兴之道 。
腊月二十三吃祭灶糖 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

文章插图
灶王爷与灶糖祭灶的供品中,有一种特殊的食物 , 是人们自己熬制的糖,是给灶王爷专供的,称为“灶糖” 。希望他吃完糖,在玉皇大帝面前能嘴甜一些;也有的说因为糖很粘,希望糖能粘住灶王爷的嘴,别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嚼舌根 。
灶王爷又岂是那么容易被“贿赂”的呢,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日里就洁身自好,吉凶祸福自有定数 。但人们的心愿是好的,给灶王爷准备点“年货”,带回天庭与众神仙分享,这也是人情味儿嘛 。
祭灶仪式刚形成时 , 灶糖还不是主要的供品 , 因为那时的制糖技术还不发达 。直到唐宋以后,我们从印度那里学到了新的制糖术,结合我们自己原有的技术 , 不断完善和改进 , 制糖业已经非常发达 。明清时期我们的糖甚至都卖到了欧洲,糖在当时中国出口货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呢 。或许是因为制糖业的兴起,人们慢慢的想到要给灶王爷供些甜品,让他嘴巴变甜一点 。于是,灶糖就成了祭灶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了 。
腊月二十三吃祭灶糖 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

文章插图
但灶糖可不是我们现在吃的糖果,也不是用甘蔗熬的白糖,而是用谷物熬制而成,主要成分是麦芽糖 , 古人称为“饴”或“饧” 。
可以用于熬糖的有糯米、粳米、大黄米、小黄米、粘高粱等 。但光有米还熬不出糖,还得加点“催化剂”,古人用的“催化剂”也是纯天然的,大麦、小麦或小米带壳用水浸泡,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让它们发出芽来 。当芽长到3-4cm长时,把麦芽或谷芽剪下,剁碎,加到蒸熟的米里,米就会发酵,产生汁液,称为糖浆,就像酿酒似的 。米变成糖 , 其实是因为麦芽或谷芽中含有淀粉酶 , 这些淀粉酶把米中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
《齐民要术》里记载有制糖方法:“取黍米一石,炊作黍,著盆中,蘖末一斗,搅和,一宿则得一斛五斗 , 煎成饴 。”
取一石大黄米 , 一石就是十斗 , 把大黄米像蒸饭一样蒸熟 , 放在大盆中 , 加入剁碎的蘖末一斗 。蘖是指植物新发出的芽,这里指的就是麦芽或谷芽 , 将麦芽、谷芽剁成末就是蘖末 。把米和芽搅拌均匀 , 放置一个晚上 , 让它发酵 , 这样10斗米 1斗芽,一觉醒来就变成15斗了 , 然后再经过煎熬就成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