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历史记忆的旧报纸,背后藏着“生意经”( 二 )


五六年前 , 一位70多岁的学者买下了店里所有关于党代会、政协会议报道的报纸 。 这位学者还询问有没有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报纸 。 李国荣说 , 恰好她手里有一份 , 是早前花两万多元从藏家手里买的 。 得知学者要做研究 , 李国荣差不多以原价卖给了他 。 后来 , 这位学者出版书籍后 , 还给李国荣寄来一本 。
不仅是一门“好生意” ,
更珍藏历史记忆
【|凝固历史记忆的旧报纸,背后藏着“生意经”】面对生日报的“内卷” , 从一开始只有一份报纸到后来赠送怀旧大信封、搭配花束彩灯口红等包装成礼盒 , 卖家可谓“煞费苦心” 。 但李国荣认为 , “不管多贵的礼盒都不能和生日报的珍贵程度相媲美 。 鲜花都会凋谢但是生日报可以永久保存 , 旧报纸有珍藏价值 , 放的时间越久越贵 。 ”目前她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报纸库” , 有自己的信息检索系统 , 也有客服、打包、发货团队 。 销售渠道也从电商拓展到了短视频平台 。 现在老公 , 还有大学毕业的儿子都加入了这门生意 。 李国荣见证了传统纸媒行业的辉煌和起伏 , 但“总有人需要旧报纸” , 历经时间的考验 , 报纸的价值却在她的“生意经”中凸显出来 。
认识到“生日报”已上升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商品 , 近年来 , 新华日报社基于报史馆大数据、兼顾3D打印等技术 , 也提供免费打印“生日报”的服务 , 一张报纸把人与历史连接起来 , 体现了一份报纸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
江苏有不少收藏旧报纸的藏家 , 藏着珍贵的历史记忆 。 尽管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当下 , 旧报纸有了数字版本 , 也为储存和研究提供便利 , 但触摸实物带来年代感和历史感 , 令人念念不忘 。 南京藏家陈西民喜欢收藏南京相关的文献档案资料 , 包括解放前后的旧报纸 , 还不乏一些衍生品 , 比如《新华日报》的老照片、徽章、广告、印样模板、订报收据等 。 扬州高邮籍报纸收藏家朱军华收集整理的旧报纸中不乏珍品 。 比如同在1949年4月30日这一天出版的《新华日报》南京版创刊号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终刊号;南京解放当天出版的《新华日报》华中版;摄影家徐肖冰作品中毛泽东阅读“南京解放”消息的《进步日报》;全红色印刷报道南京解放的《人民报》等 , 其不仅记录精彩传奇 , 也为奋斗新时代凝聚力量 。
实习生 丁旻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人员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