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和、汉、洋”的日本明治诗歌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 , 土井晚翠(1871—1952)和岛崎藤村(1872—1943)是颇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人 , 他们以各自的处女诗集《天地有情》和《嫩菜集》崭露头角 , 奠定了日本浪漫主义诗歌的基石 , 被誉为明治诗坛的“双璧” 。 今年恰逢土井晚翠逝世70周年 , 也是岛崎藤村诞生150周年 。 以下让我们回顾一下他们的代表性诗作 , 并尝试就其日本近代诗歌生成过程中的多元文化内共生的特色进行解读和说明 。
土井晚翠
土井晚翠 , 原名林吉 , 宫城县仙台市人 , 1897年从东京帝国大学英国文学部毕业 。 他在校期间即作为“大学派”诗人而活跃于文坛 。 1899年他发表处女诗集《天地有情》 , 在该诗集的序言中 , 晚翠声称“诗乃国民之精髓” , 这一思脉也被认为继承了《新体诗抄》中倡议现代诗歌须有思想性的方向 。 后来 , 他又相继发表《晓钟》《东海游子吟》《曙光》《对亚洲呼喊》《神风》等诗集 。
晚翠有英雄主义情结 , 诗歌创作中广泛运用汉文体 。 如其代表作《荒城之月》(1901) , 经天才作曲家泷廉太郎(1879-1903)谱曲 , 成为广为流传的日本名歌名曲 , 甚至被誉为日本的第二国歌 。 诗文写道:
春日高楼赏花宴 , 觥酒疏影照杯盏 。 苍松枝下问明月 , 昨日清辉今何见?
秋夜军营霜色寒 , 雁飞悲鸣残月天 。 肃肃光冷照剑丛 , 昨日清辉今何见!
今夜荒城悬姮月 , 光辉依旧为谁明?残垣断壁唯草蔓 , 松间闻歌起悲风 。
姮娥长辉虽盈缺 , 人世荣枯有代谢 。 明月今又照人间?呜呼荒城三更月!
【|融合“和、汉、洋”的日本明治诗歌】该诗的词汇、句调和意象无不有汉文学尤其是汉诗的影子 。 与日本和歌文学中常见的似水柔情、风花雪月不同 , 汉诗调的运用使得本诗格调高迈、气势壮阔 , 也适宜叙事和情节铺陈 。 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 原诗中的句调仍以日本传统短歌的七五调为主 。 可以说 , 这首诗谱曲成歌 , 受到民众持续地欢迎 , 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沿用了日本人熟悉的(和歌七五调所带来的)语感和节律 。 而且 ,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的土井晚翠 , 自学德、法、意等国外语 , 熟悉汉文学以及歌德、雪莱等西方诗人的作品 , 是一个具有世界性视野和多元文化修养的学者型诗人 。 如同样收录于其处女诗集《天地有情》中的诗作《星与花》 , 无论从情感表达还是思想内容上 , 都是更加靠近西方近代诗风的作品 。 该诗最后写道:“看那滴落下来的白露/顷刻化作人间花朵上的/颗颗泪珠 。 ”晚年的晚翠从事高校教职 , 专心于西方诗歌的翻译 , 译著有长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 。
我们从晚翠的诗歌创作中可见“和、汉、洋”三种文化的因子 , 其诗歌是传统和现代文学、东方和西方诗歌艺术的融合体 。 如汉诗调浓郁的《星落秋风五丈原》开篇写道:“祁连悲风秋更浓 , 阵云暗垂五丈原 。 ”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 , 我们较为关注其中的汉文句调表达“祁连悲风”“阵云”“五丈原”等意象 , 但在日本学者平冈敏夫看来 , 其中的“秋浓”“暗垂”等和歌文学中常见词汇的使用也值得玩味 , 与其说晚翠的诗歌文体是以汉文训读体为基调 , 不如说其特色正是和汉混合体 。 和汉两种文脉 , 构成了晚翠诗歌的高音部和低音部、叙事性和抒情性 。 而与《星落秋风五丈原》相比 , 《夕星》《暮钟》以及上面提到的《星与花》等作品则显露出西方近代诗的风情 。
岛崎藤村
|融合“和、汉、洋”的日本明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