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大网( 三 )


然而 , 各家的主妇们却并不多么喜欢鱼 。 那是因为 , 鱼当不得饭吃 , 要就着干粮 , 有鱼时吃得饭多 , 可哪里去找那么多就鱼吃的粮食呢?
那一年剥皮鱼大丰收 , 成群的鱼挤在海湾里 , 远远望去 , 白花花一片 。 一网一网拖上来 , 一车又一车的拉到村里 , 剥皮鱼肉很好吃 , 一丝丝的 , 嫩得很 。 只是需要将砂纸似的鱼皮剥去 。 一段时间里 , 每家每户门前都扔着剥皮鱼的皮 。 还有螃蟹 , 大的小的都有 , 小的人们不愿吃 , 捣碎了做蟹酱 。 大的要看肉和籽多不多 , 不多的也不要 , 扔了沤肥料 , 只挑那结实的吃 。 那时渤海湾的螃蟹多得是 , 并不值钱 。 上世纪80年代初回老家休假 , 见老乡拐着篓子 , 篓子里有煮熟的螃蟹 , 在汽车站追着卖给旅客 , 螃蟹近一斤大小 , 一元钱一个 。
后来 , 听说渔业队没有了 , 那种岸边的拖网已经打不着鱼了 , 别说拖网 , 就是机帆渔船 , 在渤海里也打不着太多的鱼 。 要打像样一点的鱼 , 需到远海去 。 于是便有了远洋船队 , 浩浩荡荡 , 每一回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
再后来 , 就有了深海养殖、海洋牧场 , 许多捕捞的渔业公司改行做了养殖 。 人们不再冒着危险出海 , 也可以吃到野生的海鲜了 。
夏天里 , 回老家 , 专程去了后海 。 海滩上早已不见了各式渔船的踪影 , 人们三三两两在那里嬉戏玩耍 , 五颜六色的气球和装束 , 在蔚蓝海水的映衬下 , 显得格外醒目 。 我曾经住过的网铺那儿 , 耸立着栋栋高楼 。 生态文明 , 海洋强国 , 个个战略实施 , 使得眼前的这片海更加洁净 , 向海而生的我的乡亲们 , 再也不用赤着背匍匐在海滩上 , 拉那个沉重的大网 。 仅存的舢板网鱼 , 和拉大网 , 也只能从那些旅游项目中体味了 。
四十年沧海桑田 , 当年朦胧里的海边 , 那悠扬的号子声 , 如歌如诉 , 依然响在耳边 。 仿佛在告诉人们 , 一切的美好 , 都有着曾经的艰辛与付出……
作者简介: 高金业 , 笔名碧古轩主人 。 山东龙口人 。 1973年入伍 , 在空军部队工作30余年 , 后转业山东省直机关工作 。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 曾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特写、诗歌等各种文学作品数百篇 。 中、短篇小说集《真情》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 作品被收入《飞向极顶》、《绽放的军花》、《军魂》、《胶东亲情散文选》、《母亲的力量》、《庚子战疫》等书中 。 长篇纪实文学《北方之鹰》刊于《时代文学》 , 被青岛出版社出版 , 并被“齐鲁晚报”连载 , 该作品获山东省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一等奖 。 出版有《胶东散文十二家高金业卷》 。 作品曾多次获文学期刊及文学网站征文奖 。
|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大网
本文图片

壹点号碧古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