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魏衍华( 二 )


在孟子看来 , 三代时期先王所制定的“什一税”是维护二者平衡的最优选项 。 尽管三代时期的赋税名称不同 , 夏代是“五十而贡” , 商代是“七十而助” , 周代是“百亩而彻” , 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也就是“皆什一也” 。 当然 , 孟子视不同情况还提出了不同的收税方式 。
他说:“请野九一而助 , 国中什一使自赋 。 ”意思是说 , 在郊外实行九一税收 , 在城市实行什一税收 。 在野外实行井田制 , 每份井田九百亩 , 中间一百亩为公田 ,四周八百亩为私田(八家各取百亩) , 而八家共同照料公田 , 收入归公家所有 。
可以说 , 孟子的井田制虽然具有非常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 但的确是探索维护公私关系平衡的一种有效的方案 , 也是孟子“仁政”蓝图的经济基础 。
当然 , 只给予百姓有效的经济保障还不够 , 诸侯国君还要树立“民为邦本”的观念 。 《孟子·尽心下》篇提出了“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的时代最强音 。 在孟子看来 , 能够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成为天子 , 能够得到天子的信任才能成为诸侯 , 能够得到诸侯的信任才能成为士大夫 。
所以 , 万民是一切爵位、俸禄的基石 , 万民自然也理应成为天下的最贵者 。 如果危害万民的根本利益 , 就可以更换天子 , 危害国家根本利益 , 就可以更换诸侯;如果祭祀用的三牲膘肥体壮、谷物洁净 , 并岁时祭祀 , 国家仍然发生了旱涝等自然灾害 , 就可以考虑更换社稷 。
从孟子的论述中 , 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早期儒家的“敬德保民” 和“民为贵”思想的深邃性 , 并且其对传统中国社会国家治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
孟子·离娄上|《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魏衍华
本文图片

孟子继承孔子的“孝悌”说 , 提出“尧舜之道 , 孝弟而已矣”的观点 。 从性善论的角度 , 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需要论证的 , 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实现 。 他举例说“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 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孟子·告子下》) , “徐行后长者”是人人皆可以做到的 , 只是现实中的人们不去做而已 。
北宋学者陈旸解释说:“孝弟者 , 人之良知良能 , 自然之性也 。 尧舜人伦之至 , 亦率是性而已 。 岂能加毫末于是哉?”杨时解释说:“尧舜之道大矣 , 而所以为之 , 乃在夫行止疾徐之间 , 非有甚高难行之事也 , 百姓盖日用而不知耳 。 ”意思是说 , “尧舜之道”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高深莫测 , 只要效法就会变得简单易行 , 而起点是从传统的“孝弟” , 也就是从“徐行后长者”开始 。
当然 , “徐行后长者”只是一种内在敬畏观念的外在表现 , 是一种社会道德教化的基本原则 。 孟子认为 , 在饱食、暖衣、逸居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 , 社会还必须进行人性的道德教化 , 他说:“人之有道也 ,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 则近于禽兽 。 圣人有忧之 , 使契为司徒 ,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叙 , 朋友有信 。 ”(《孟子·滕文公上》)这“五伦” 是孟子提供给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法宝 , 一个人无论处于怎样的位置 , 他总能从中找到相应的职责 。 只要人人能够认真遵行 , 社会就能安定 , 天下就能太平 , 甚至会出现早期儒家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
孟子为实现他的“仁政”理想 , 仿效孔子游离于当时的大国之间十四年 , 希望梁惠王、齐宣王等大国的国君能够“不嗜杀人” , 希望他们通过实行“仁政” , 最终实现天下的“定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