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这样一来 , 大量田地被地主豪强所占,以至于出现了南宋诗人刘灼所说的场景: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
在土地总体资源不变的情况下 , 大量田地并入豪强地主名下,而普通老百姓却无立锥之地,这无疑断了普通百姓的生路 , 将百姓推往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同时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
除此之外,繁重的赋役也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点宋神宗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 , 故曾发出"古者什一而税,今取财百端"的深深感 。
另外,豪强占田累百,却赋无一二;贫者已苦瘠之亩,却荷数倍之输 。豪强占据大量田地 , 却交一点税;而百姓只有区区几亩地,却要交数倍之税 。这便导致赋税严重不均,大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 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改革势在必行 。
②自然灾害频发,狠狠地冲击着大宋的根基 。
百姓除了要面对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和繁重的赋税以外,还要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 。而宋朝自然灾害的频率之高、影响之大 ,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显得尤为突出 。这对大宋王朝或者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
就数据而言,《中国救荒史》上的记载数据显示:南北两宋发生的自然灾害高达874次 , 其中旱灾183次(《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中统计旱灾为259次),洪涝灾害193次,冰雹灾害101次,风害93次,蝗灾90次 。
文章插图
我们可想而知,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泱泱大国来说 , 是多么的可怕 。其给宋朝带来的不仅仅只有粮食的减产,更有经济秩序的破坏,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这一切都狠狠地冲击的大宋的根基 。
与此同时 , 自然灾害还造就了一大批流民,他们辗转各地,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给当时外患严重的宋王朝内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 时刻威胁着大宋的安危 。
因此,改革的呼吁之音也越来越强烈 。
③内忧外患,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
《宋史食货兵刑法志》中记载:"外挠于强敌,供亿既多,调度不继 , 势不得已,征求于民……"
北宋中期 , 敌国虎视眈眈,而大宋为了和平,选择了缴纳岁币向敌国妥协 。可如此庞大的岁币数量,最终还是落在了百姓的头上 。这也使得原本就负担重重的百姓变得更为艰苦,以至于频繁出现农民起义 。
据相关学者统计 , 南北两宋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高达400余次,而北宋便占据了203次 。
而宋政府为了镇压起义,要花费巨大财物 。财物的消耗,反过来又促使统治阶级进一步剥削百姓,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要想跳出这个恶行循环的高高壁垒,那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制度 。
此时此刻,改革已如在弦之箭,不得不发 。
青苗法的昙花一现:从立竿见影到走下神坛 。
面对上述社会背景 , 深受变革思潮影响的宋神宗让宰相王安石放开手脚进行改革 。有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 , 王安石在变法道路上便少了一股阻力,多了一份力量 。
熙宁二年(即1069年),王安石打着"三不足"口号,一改原来的常平仓制,以一种强硬的态度推出青苗法 。
原本的常平仓的运转方式为"以谷贱时增其贾(价)而籴(买进粮食),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卖出粮食)" 。
- 管仲曾推行一项军事改革,却使齐国战力走衰
- 靖康之耻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
- 乌台诗案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关系?
- 吕省推行改革使晋国国力大增
- 王安石变法究竟拯救了大宋,还是宋朝灭亡的祸首?
- 王安石的青苗法明明有效,为何还是失败了?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雍正皇帝推行新政成功了吗 过程为何阻力重重
-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 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等慈禧死后,在大力推行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