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为什么会失败?

青苗法是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之一 , 其内容是改变以往旧的平仓制度,灵活运用将常平仓,广惠仓的方式折算为本钱,这样便能缓解民间百姓被高利贷困扰的难题,而且每年还能多收点税 。青苗法推出后,在短时间内已经看到一定成效,但随后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 导致青苗法还是以失败告终 。1069年青苗法正式颁布施行,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青苗法也跟着被废止,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插图
历朝历代,变革的呼吁之音都未曾真正的断绝过 , 而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的赵宋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
北宋中期,在"祖宗家法"以及"不抑土地兼并"的影响之下,严重的社会危机悄然而至 。不管是在财政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亦或是阶层矛盾方面都暴露出非常严峻的问题 。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 王安石怀着他那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打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口号,走上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 。
面对大宋积贫的局面,他推行了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疫法等一系列的新法,欲促进生产 ,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达到富国利民的目的 。不过本文在这里主要针对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法加以分析 。
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一出现 , 便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财政收入方面,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幅巨大,有效地解决了当时财政的危机 。与此同时 , 青苗法的推行也在很大程度上也缓和了统治阶级与百姓的矛盾 。
青苗法如此行之有效,却为何只实施了十八年不到便被废除?
故本文将从青苗法出台之前的社会背景着手,见证青苗法的昙花一现,再介绍其出台的影响和意义,然后浅析其失败的原因,最后加以总结和思考 。
青苗法推行之前的社会背景:百姓负担重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告急 。
在青苗法推行之前,北宋的社会现状如何?这从王安石的《河北民》中便能一窥究竟 。《河北民中》中写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
老小相依来就南 , 南人丰年自无食 。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若用现代的话来解释,每家每户都生儿育女,学习耕织,然而生产的粮食布帛却要上交朝廷 , 再由朝廷贡献给敌国 。而今年大旱,使得赤地千里,却仍然要去充劳役 。老幼只好相携逃往南方(河南),可惜南方虽然丰收,但是交完赋税后 , 剩下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 。百姓们生活一片黯淡,行人一个个神情惘然 。只可惜没能生在唐朝的贞观盛世年间 , 那时几文钱便可买一斗粟,并且还没有战争 。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容乐观 , 各类问题都显得十分严峻 。若具体来看,则可分为以下几点: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插图
①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赋役繁重 , 使得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 。
在统治者看来,不管土地归谁,最终的财富都会归朝廷所有 。所以大宋在土地管理方面采取的是"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以此来达到"藏富于民 , 为国守财"的目的 。
这从王明清《挥塵后录余话》中所记载的"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便可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