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三、抑制政策
隋唐时代的科举还遗存着门阀之风 , 即政治上的人事任免几乎被世家垄断 。
宋太祖立国后,鉴于前朝衰亡的教训,有意在录取时抑制世家子弟:“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 。”,凡是官员的孩子,考中者还要重新登记名册,再考一次 。
一方面朝廷对世家予以压制,另一方面又为寒门子弟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时天下战乱方定,一些地域偏远的农村学子因为没有路费,不得已放弃了考试 。
针对这种现状 ,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特意下了一道诏令:为四川、湖北等偏远山区的考生发放考券 。凭着这张券不仅可以免费使用驿站的车马 , 还能食宿全包,一路抵达京师 。
这样政策的制定,对小公爷这类人至少造成了两处影响:考试难度增加了和竞争对手增多了 。
更何况,当朝皇上他爹宋真宗 , 还以帝王之身亲自熬制心灵鸡汤,将天下读书人撩拨得那叫一个踊跃,这碗鸡汤的名字叫《励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 五经勤向窗前读 。
意思很浅显,放到现在也很励志 。
文章插图
四、寒门学子的春天
在一千年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宋代是对寒门学子录取比例最高的朝代 。
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 , 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名录取的进士中 , 平民出身的占据50%以上 。
根据南宋时期的《登科录》记载: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朝廷录取了601名进士,其中平民出身的417名,官宦子弟184名,这个差距证实了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倾斜 。
宋代以后 , 科举落榜已成了文人生命里的寻常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连个秀才都没混上,《儒林外史》里的范进 , 耗费了大半辈子考中个举人,还高兴的发了疯 。
清代康熙年间山东的一个老头,从19岁那年一直考到老 , 75岁病死时还是个入门级的童生,他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和这些人相比,小公爷只不过落榜一次,简直就是锦鲤附体,人生开挂 。
故去的武侠泰斗金庸先生 , 生前曾对媒体说,如果可以穿越,他最希望回到宋朝,因为那是文人最好的时代 。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不过老先生是浙江海宁的望族出身,真要是回到宋朝,结合上文所述,他所面临的科举压力,并不比小公爷少 。
- 宋朝钓鱼的鱼竿有多先进?抛竿几乎成为百姓日常工具
- 宋朝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 宋朝是如何灭亡的?崖山之战南宋为什么失败?
- 宋朝究竟是个怎样的朝代?
- 宋朝老丈人是怎么挑选女婿的?读书人只是基本要求
- 宋朝大臣为什么敢怼皇帝?
- 清朝举人想当官有哪些办法?乾隆皇帝为了他们推出大挑制度
- 宋朝宴会都有哪些规矩?有些菜只能远观不能下嘴
- 宋朝皇帝画像中,为什么大多数穿着红色衣服而不是黄色?
- 宋朝翻译家是如何学外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