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
轶事典故
认墨为糖
苏洵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 。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 , 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 ,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
文章插图
编写族谱
苏涣问苏洵:“三弟?。?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 , 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 , 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 , 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 。哥哥我有一件心愿 , 想请三弟帮助圆了 。”苏洵忙问:“什么心愿?”“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 , 往后就语焉不详了 。从下往上推 , 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 。三弟既然喜欢周游 , 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 , 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 。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 。
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 , 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 。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 。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 , 把《史记》、《汉书》 , 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 , 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
焚稿奋发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 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 , 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 。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 。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 。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
文章插图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 , 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 。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 , 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
- 曾巩任职期间有哪些政绩?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 苏洵: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
-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苏辙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 元祐更化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探索元祐更化的具体过程,带来了哪些影响?
- 金匮之盟是怎么回事?有哪些争议?
- 澶渊之盟是如何签订的?带来哪些积极、消极影响?
- 定川寨之战是怎么回事?北宋与西夏最终达成协议
- 月子服务中心 哪里有小月子服务中心
- 较便宜的自动挡汽车 较便宜的自动挡汽车有哪几款配置高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