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筒竹嫩 , 炙脆子鹅鲜 。 ”“彩缕碧筠粽 , 香粳白玉团 。 ”读着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的诗句 , 在艾蒿、菖蒲、雄黄酒混合出的满屋清冽药香中 , 解开白瓷盘里缠绕着碧绿粽叶的五彩丝线 , 清甜的米香瞬间充盈鼻腔 , 此时大快朵颐 , 恰恰正好 。 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的精致浪漫与历史传承 。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 端午节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 , 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 其中 , 端午祭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风俗影响尤为深远广泛 , 绵延了近2000年 。 民间传说 , 屈原就是在端午这天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的 , 人们感佩于屈原的爱国情操 , 纷纷包粽子投江 , 祭奠英灵 , 从此延为风俗 。
本文图片
关于粽子 , 比较早的文字记载 , 在距今近2000年前 , 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可以找到——“糉 , 芦叶裹米也” 。 这个记载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制作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 “糉”字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粽”字 。
本文图片
1988年 , 在江西省德安县的南宋周氏墓中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粽子实体 。 有趣的是 , 开棺时 , 工作人员发现 , 墓主的手上拿着一根桃木枝 , 而桃木枝上挂着的 , 赫然是两个实体粽子 。 用粽子作陪葬品很少见 , 据考古专家分析 , 墓主逝去于四月初十 , 大殓正值端午节前 , 可能生前爱吃粽子 , 所以就作为了陪葬品 。 据碑文记载 , 墓主周氏葬于公元1274年 , 所以 , 这是一对穿越了近750年时光来到我们面前的粽子 。 这对粽子呈菱角形 , 长6厘米、宽3厘米 , 外皮为粽叶 , 用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 , 制作手法和材料与我们现在的粽子非常相近 。 这对珍贵的南宋粽子目前保存在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 。
中国自古农耕发达 , 早在约1万多年前 , 中国的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 就完成了大谷子(小米)、黍子(黄米)、水稻的驯化 。 刻进中国人基因里的智慧勤劳、种地技能和烹饪天赋 , 为中国人的餐桌提供的食材越来越丰富 , 粽子的口味也就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 。 早在宋代 , 粽子里除了常见的枣、糖 , 就已经裹入了松栗、姜桂、胡桃等食材 。 在口味创新上堪称天花板的是在粽子里裹杨梅 , 苏东坡在《皇太后阁六首》里写道:“不独盘中见卢橘 , 时於粽里得杨梅 。 ”
你以为在口味上突破想象就是终点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 我们的祖先可比我们会玩多了 。
本文图片
1902年8月至1914年5月 , 日本人大谷光瑞等人先后3次深入我国西北地区 , 在敦煌、吐鲁番、楼兰、西藏等地盗窃文物 。 这批文物现分散于日本、韩国和我国 。 其中留存于我国的文物 , 除了部分经卷藏于北京图书馆外 , 其他均藏于旅顺博物馆 。 1994年3月 , 旅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大谷光瑞等人从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获得的唐代文书碎片时 , 发现了混在纸屑里的迷你草编粽子!
这些迷你粽子用草篾编制 , 共有5 枚 , 均呈等腰三角形 , 与我们现在的粽子形状十分相似 , 区别在于它们跟指甲盖差不多大小的精致体量:大的底长1.37厘米 , 高1.35厘米;小的底长1.1厘米 , 高1厘米 , 5枚粽子由一根棉线穿挂在一起 , 线的一端打有一结 。
- |外国留学生在泰安的一天,聚精会神包粽子,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 卡梅罗·安东尼|甜瓜已经打了19年,他还能实现2万分+8千板的成就吗?
- |许敏:甘蔗抱着甜蜜苦等在山坡(组诗)
- 火箭军|战位浓节味重!火箭军某部组织驻训官兵包粽子话端午
- 民俗|裹粽子、做香囊……跟着云直播,到古镇朱家角体验端午民俗
- 傅建斌|端午节将至 江西九江小朋友学包粽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 粽子|端午|名家笔下的农历五月初五
- |叮咚V评|如果只知道屈原和吃粽子,岂不是太不了解端午?
- 粽子|冯衍华原创丨时光里的端午(散文)
- 端午节|趣味端午 邀你一起来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