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本文图片

红网时刻新闻6月7日讯(通讯员 程耿孺)三千奇峰拔地起 , 八百溪流曲折行 , 随着首届省旅游发展大会脚步的日渐临近 , 奇山秀水的国家首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必将再次瞩目世界 。 然而 , 张家界只是湖湘文化彩链上的一颗珍珠 , 芙蓉国里尽朝晖!
就说醴陵吧 , 西山毓秀 , 渌水长流 , 东汉置县 。 这一千年古邑 , 历为吴楚要冲 , 且连通南北 ,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带来了商贸的繁荣 , 也造就了醴陵的人文渊薮 。 满城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本文图片

【|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老树千年惟鹤住 , 深潭百尺有龙蟠 。 僧居却在云深处 , 别作人间境界看 。 ” 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曾经面对一棵千年古樟抒发幽思 , 这株古树如今仍枝繁叶茂静静伫立在醴陵的千年学府——渌江书院 。 以千年之姿站立的一棵树 , 她见证了书院里:宋代大儒朱熹和张栻的“朱张会讲”、吕东莱的传道授业;明代王阳明的二度来醴;清代左宗棠山长“经世致用”的教化 , 以及近现代以来 , 李立三、左权、蔡升熙、陈觉等在此求学而后走向救国救民之路……一棵古樟 , 以密密的年轮为磁盘 , 储存了书院千百年来的文化故事 。
|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本文图片

同样是香樟树 , 亭亭如盖在李立三同志的故居——芋园里的那一棵 , 诉说的则是醴陵令万众敬仰的红色故事 。 1910年 , 青年时代的李立三和孙小山(革命烈士)合力在芋园种下了一棵香樟树 。 这棵树 , 不仅见证了他们的革命情谊 , 也见证了他们为“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 。 在醴陵这个革命老区 , 先农坛、东富寺留下了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足迹;陈觉赵云霄革命伉俪写下了催人泪下的两封家书;抗日战场上 , 左权将军以身殉国……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不胜枚举 。
|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本文图片

“玲珑剔透万般好 , 静中见动青山来” 。 精妙典雅的醴陵瓷发祥于“洞天福地”醴陵沩山 。 古窑群、古作坊、古瓷泥矿井、古民居、车辙深深的古桥古道星罗棋布 ,古色古香的沩山古村正在建设为“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如果说 , 沩山的每一块瓷片都记录着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辉煌过去 。 那么徜徉在中国陶瓷谷 , 杯盘碗碟的异型建筑群以及谷内的醴陵陶瓷博物馆 , 则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醴陵陶瓷产业的前世今生:清朝末年 , 首开先河设官立瓷业学堂、瓷业公司 , 独创的釉下五彩瓷横空出世 , 勇攀“东方陶瓷艺术高峰”;新中国成立后 , 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烧制生活用瓷 , 生产国宴瓷、国礼瓷及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等场馆的艺术陈设瓷……每一件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作品背后 , 都有一个醴陵瓷艺工作者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故事 , 将其抱薪成团 , 便使得醴瓷窑火历经千年生生不息 , 醴陵“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匾浴火生成 。
|醴陵:一川烟火 满城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本文图片

“渌水桥边县 , 门前柳已黄 。 人稀山木寿 , 土瘦水泉香”这是公元1143年 , 宋朝诗人范成大到醴陵时 , 作《题醴陵驿》的一首五言律诗 。 诗中所提渌水桥 , 就是被醴陵士绅陈盛芳看得比命还重的渌江桥 。 该桥兴建于南宋时期 , 此后的800年间 , 20多次毁于水火以及兵灾 。 鉴于该桥为商旅轮蹄南北交通的咽喉 , 屡毁屡修 。 最后一次修缮是1924年 , 由陈盛芳捐银洋3.4万元 , 田租250石 , 倡导筹资20余万元 , 并任工程经理修建而成 。 该桥由康有为题写桥名 , 南社创始人之一的傅熊湘(醴陵人)撰文并书写桥碑文 。 为了这座桥 , 陈盛芳曾只身闯军营 , 冒死进谏不让国民党兵炸桥“阻”敌 。 陈盛芳义薄云天的慈善之举 , 至今为人称颂 。 而在醴陵的历史长河中 , “希望发明一种方法使亿万人不得病”的科学家汤飞凡;被誉为“醴陵孔雀”的作家、教育家袁昌英……各类名人先贤尊师重教、孝老爱亲、崇文尚德的故事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