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南闸民歌的金矿 国家非遗省级传承人金矿先生印象

近年来 , 随着棋牌类竞技项目淮安掼蛋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 我的故乡南闸镇(现为漕运镇)作为掼蛋发源地 , 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苏北小镇 , 逐渐为外人所知晓 。 殊不知 , 小镇人引以为傲的 , 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闸民歌 。
1
血液中流淌着民歌的基因
知道南闸民歌的人 , 自然就会知道金矿先生——民歌的传承人 , 主要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者 。 著名外交家范承祚先生称赞其为:“弘扬民俗文化 , 传承地域民歌 。 ” 前文化部长王蒙评价其为:“内心安详 , 从不荒凉 。 "足以佐证他在乡村文化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
南闸民歌的独特魅力 , 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 著名艺术家乔羽、刘炽、王世光等曾光临采风 , 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星赞叹南闸是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馆 , 中国民歌研究专家程茹辛确认南闸是江苏民歌基础旋律的发源地 。
原南闸镇座落在苏北白马湖之滨 , 东倚京杭大运河 , 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 据史料记载 , 仅镇政府所在地的新河头 , 其历史就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 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流连过 , 并留下许多诗文典故 。 相传 , 唐代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 两位文坛巨星曾在此相遇 , 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
正是这千年传统文化的冲积和沉淀 , 为当地孕育了独特的民歌宝藏 。 在我很小的时候 , 常听到大人们在耕种、农闲、婚庆、丧葬、节日等各种场合 , 以不同形式演唱乡野小调 , 或喜庆 , 或悲伤 , 或抒情 , 或诙谐 , 或含蓄 , 或豪放 。 与大多数人一样 , 可谓司空见惯 , 谁也没有把它往民间艺术上去想 。 更没有意识到这口口相传的歌谣 , 传承着历史、蕴藏着文化、记录着民俗、展现着民风 , 是水乡南闸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
曾几何时 , 南闸民歌这个乡土传统文化的瑰宝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如同散落在白马湖的珍珠 , 在悄悄地遗失;如深埋地下的矿藏 , 慢慢地被人淡忘 。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 如身在宝山 , 却鲜有识宝之人 。
南闸民歌是一座金矿 , 等待着有缘人来挖掘 。
机缘巧合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 当地一家姓金的农户诞下一位男孩 , 取名叫金矿 。 金矿出生在南闸民歌世家 , 其曾祖父、外婆、母亲都是乡间优秀的民歌手 。 他在襁褓之中 , 就开始受民歌的熏陶 。 在他的记忆里 , 夏天炎热的漫漫长夜 , 或在家庭副业劳动时 , 母亲盘坐在席子上 , 一边编织芦柴席 , 一边深情地唱着民间流行的小调 。 虽然母亲过早离世 , 但她的歌声如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儿子幼小的心底 。
改革开放后 , 民歌这株乡野小花也迎来了它繁荣的春天 。 因缘际会 , 时任公社文化站站长的金矿 , 一个携有民歌基因的宠儿 , 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舞台 。 从工作的职责 , 到业余爱好 , 金矿与南闸民歌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
金矿说 , 我与民歌的情结 , 如同是血脉的延续 , 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 我想 , 也许这正是金矿先生一生无怨无悔 , 历经风雨沧桑 , 始终锲而不舍地传承民歌的原动力 。
2
泥腿子"采诗官
先秦前的君王为了听取民众意见 , 设立了采乐机构 , 派采诗官下去收集民歌 , 谱上曲 , 唱与君王听 。 《诗经》中的国风 , 概来源于此 。 仿佛千年轮回 , 今日的金矿便充当了新时代采诗官的角色 。 说他是"泥腿子"采诗官 , 一是他的民歌采风对象 , 多是乡村的劳苦农民 , 他经常挽着裤腿 , 深入田间地头去采风;二是因种种原因 , 他一直没能转为"吃皇粮"的 , 始终都是农民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