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山村( 三 )


【|发现东山村】该书之所以取名为《最后的“珍珠”》 , 把东山村比作“珍珠” , 应有双重含义 。 其一是东山村的规模采珠 , 风光一时;其二是随着城市更新规划的推进 , 许多老村子将消失 , 东山村作为少数保存下来的老村落 , 得以延续城市特色 , 丰盈城市精神 , 像珍珠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
如果不是这本书的记录 , 或许珍珠场的过往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 或许“海上皇宫”违建的往事也会被遗忘 , 或许大规模逃港这种命运的转折也会无人知晓 。 除了记述过往 , 续写的故事依然在进行中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 , 大鹏半岛一直被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 。 在被限制开发之下 , 是东山村人的无私奉献 。 他们没有建新房子和修缮老房子 , 很早就摸索出一种绿色发展之路 , 办民宿、开饭馆等 , 依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 。 对许多村民来说 , 他们深爱这片山海 , 也期待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东山村民不可谓不努力 , 他们中的许多人 , 有才有勤 , 有地利 , 奈何在深圳经济发展腾飞之时 , 没能乘上这趟“高铁” 。 “金山银山”的愿景落空 , 土地面临着变迁 , 东山村民没了依恋的土地 , 自然彷徨 。
从最早期传出村子要旧改 , 到企业进驻 , 再到听到村庄位于生态红线内 , 一切归于静止 , 村民们的心情 , 也如同故事的走向 , 跌宕起伏 。
|发现东山村
本文图片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珍珠”:深圳大鹏东山村调查》一书书影 。
套娃
对于不断产生各种奇迹的深圳 , 东山村有着另一种“奇迹”:至今延续着古老的码头文化 , 出海打鱼仍是不少村民维持生计的方式 , 依然在传承的东山渔歌 , 仍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 。
在这里 , 有深圳离海最近的妈娘庙——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东山天后古庙 , 妈娘诞主祭仍是村里的头等大事 。 这些 , 以及口述东山村的人和事 , 共同组成了深圳文脉跳动的迹象 。
“……通过逻辑链条 , 去发现整个村子的脉络 。 寻常人过去一看 , 两家餐厅 , 你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 但只有走进去 , 你才会发现为什么这个村子 , 没能‘赶上’城市的每一次发展 。 ”吕十立说到这里 , 情绪有点激动 , 拍了一下我的大腿 。 “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但是如何让这种价值得到显现 , 那么多村庄都在做乡村振兴 ,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不是在做表面功夫 , 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更有代表性的问题 , 去解决 , 去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 ”
“我感觉应该更加深挖下去 。 ”他把自己3年的调查和作品 , 称之为表面工作 。 刚开始 , 他说想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 慢慢地发现 , 写出来的内容串不成主题 , 东一块西一块的 , 这时候 , 母亲的人类学专业背景 , 给了他很大帮助 。 “应该说单讲书 , 功劳是我八她二 , 但是结构和框架 , 还是她六我四 。 ”我也曾尝试联系邹小辛女士进行采访 , 但最终被婉拒了 。
“我水平有限 , 能做的是记录工作 , 梳理 , 如何发现问题 , 如何解决它们 , 需要更有心的人 。 ”从一开始循着周末去一趟 , 到后面疫情影响 , 采风三年 , 疫情占了两年 。 从市区到大鹏 , 六七十公里 , 一个来回就是一天 , 如果按吕十立的说法 , 前后几十次到达 , 多么浩大的工程 。 “所以一开始并没有一个具体目标 , 有的时候去只是为了交朋友 , 不是为了记录 。 ”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