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山村( 四 )


其实我原来也采访过类似的选题:同样位于大鹏的半天云村 。 2020年因为涉及生态红线和水库保护区 , 半天云村采取的是原址保留原貌 , 整村搬迁的方案 。 当时接受采访的老村民邝惠良 , 40多年都住在同一个地方 , 所有的回忆和思绪 , 都浓缩在村口前的大树下 。 操着浓重口音的粤语 , 我和同事们采访了一整天 , 才勉强捋清楚了意思 。 这样的难度 , 倘若重复下去 , 那还真难免让人打退堂鼓 。
目的性太强 , 就无法完成 。 既要有目的 , 又要拿捏好分寸 , 保持好奇心 , 保持新鲜感 , 就像每一次新的际遇 , 新的分享 , 新的采访 。
|发现东山村
本文图片

▲洪叔的修理铺是东山村唯一的修船铺子 , 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和配件 。
为了打开书中“性格代表”洪叔的话匣子 , 吕十立下了很多功夫:面对冬天不穿长袖 , 说话不回应的洪叔 , 他蹲守在那儿 , 看他工作 , 看他修船 , 用慢热对慢热 , 渐渐地彼此之间才有了信任 , 故事慢慢有了形状 。
见我在报社写老同事的故事 , 很多同事都围了过来 。 最后大家一致总结——有些人 , 天生就爱搞事情 。
吕十立现在是个大忙人 。
约他见面采访 , 总是能感觉到他闲不下来的密集安排:两点有个会 , 四点有个参访 , 明天会员大会 , 接着有个品牌策划的拍摄 , 然后就要去广州出差 , 去成都出差 。 为了“抓住”他 , 我提前多次跟他沟通 , 但最终也就只见到一两次 。 正因为他的忙 , 让我很讶异他前前后后几十次到访东山村 , 究竟背后有着什么动力 。
“我本人就挺完美主义的 。 要么不做 , 要做就好好做完 。 ”我并不满足于这一个简单的答案 。 “所以你通过出书获得了什么?”见我追问 , 他没多想:“获得了很多朋友吧应该说 , 还有喝不完的蜂蜜酒 。 ”
“你知道我们在改版吗?报社在开始写非虚构 。 ”
“知道 , 听说了 。 ”
“你不觉得很像套娃吗?你找东山村的人写非虚构 , 我找你写 。 ”
“其实东山村的未来还没有定数 。 ”吕十立说 , 因为一纸红头文件 , 东山村的前景又按下了暂停键 , 但是否整体搬迁或者会对村子进行哪些改造 , 一切仍有新的空间 。 “我其实在想 , 十年后或者六年后、八年后 , 再去看看 , 比如这本书有没有引起大家对当地的关注 , 或者是有没有一点蝴蝶效应 , 会让当地的人更轻松些 。 哪怕有人 , 两个人三个人 , 能关注到东山村 , 就够了 。 ”吕十立说 。
“你也可以找个课题去写写 。 ”结束采访时他对我说 。
再见到他 , 估计又是几年后了 。 或许他的非虚构故事 , 还没有写完 。
|发现东山村
本文图片

▲如今外地人占东山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 他们以东山码头为轴心生活着 。 (王小可/摄)
▌本文为晶报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 , 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 。 @故事发现者 , 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 , 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 , 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 , 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 。 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 , 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