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成:以人为本立体呈现中的灵魂对话

三位一体的笔墨观念
王万成的创作主要以藏族人物为对象 , 这一题材因其厚重的形象、繁复的衣饰 , 为众多人物画家所喜闻乐见 , 于是乎在当代画坛形成了洋洋大观、独具特色的藏族人物水墨风格类型 。 这一人物类型有增无减的影响力 , 还在于藏民族的聚居地 , 已然成为人类想象中的最后一片净土 , 生命和信仰在大自然的光辉中闪耀 , 其本真的生活状态与中国笔墨的写意性之间具有某种实质性和根源性的同构关系 , 在写实主义的维度上 , 藏民族精神生活所展现的丰富性 , 为笔墨表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 当然 , 此笔墨与重在主观表现的传统笔墨不可同日而语 。 自文人画兴起以来 , 笔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标识 , 相对而言 , 形象就居于次要地位 , 有感于此 , 著名文艺理论家李长之在其著述中写道:“同一题材 , 只要无碍于笔墨的自我 , 也就无碍于创作了 。 ”即便如此 , 在中国画借中西融合实现现代转化后的今天 , 当王万成把目光聚焦于唐古拉这一精神高地时 , 其藏民族水墨人物画在同一题材中不仅出类拔萃 , 其蕴含也绝非传统笔墨重在主观表现那么简单 。
|王万成:以人为本立体呈现中的灵魂对话
本文图片

纵观王万成的水墨人物画实践 , 无疑具有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 , 整体来看又不以形象为本体(再现说);检视他反复描绘的“唐古拉”组画 , 散发着生命原初的感动和光芒 , 但并不完全以情感为本体(表现说);他力求还原笔墨的线性与韵味 , 却从根本上不同于以笔墨为本体的传统文人画 。 可以肯定的是 , 王万成水墨人物画的最大特点 , 就在于形象(造型)、情感、笔墨的有机构成 , 具有大致相同的语言比重 , 其代表性作品在精神层面实现了三位一体的高度契合 , 不分主次 , 无法剥离也无法割裂 , 在立体呈现中实现灵魂之间的对话 。 在这里 , 有必要强调的是 , 当代水墨人物画与传统写意人物之间的微妙差异 , 就在于当代水墨人物画采用西方的造型方法强化中国画的造型 , 也就是在当代笔墨建构中 , 以素描为技术关节的写实性表达起到了重塑和引领作用 , 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形与神的科学辩证关系 , 促使笔墨被赋予表达社会性内容的历史功能 , 回归到更为深广的现实生活之中 , 中国人物画从此脱胎换骨、别开生面 , 赢得了划时代的新生 。
深度开掘与立体呈现
以《夙愿》为例 。 同一张画 , 王万成先后创作并命名为《心愿》《往事》《夙愿》 , 三易其稿 , 显示了画家力求造型与笔墨的融合、锤炼的精进过程 。 有一句歌词:“爬过了唐古拉山 , 遇见了雪莲花 。 ”“遇见”是自我此刻与环境接触而生的感应 , 亦可以是现象世界自有的感应 , 简称“心象” 。 画面中的藏族老人在“往事”中曾经是斗雪迎风、灿烂绽放的“雪莲花” , 此刻成了兀立高原之上、阅尽世间风云的一只雄鹰 , 包孕了王万成对现象世界的价值判断 , 无论如何 , 心象的呈现是主客观交融以及观赏、反省的结果 , “以形写神”也好 , 写实中有写意也好 , 总之不乏主观的审美选择、剪裁和调整 , 这样才能称得上创造 , 而非纯粹的原版复制 。 王万成深知 , 水墨人物画只强调造型就有沦为“水墨素描”之嫌 , 中国画的特质与笔墨表现力就会减弱;过于突出笔墨 ,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其个性化表达就难以实现 , 也就是说 , 素描再好不等于能把毛笔的造型能力落实在宣纸上 , 进一步道明了素描和笔墨是水墨人物画实践中不可偏废、双向砥砺的艺术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