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10期)】( 五 )


这使我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但刘云华这首七律 , 接着的尾联:“若能生得凌云翅 , 一夜飞过花万丛 。 ”又使我想起李清照的《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 , 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一个“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 , 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刘云华能塑造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女诗人形象 , 首先在于她有强烈的诗情 。 她的诗词感情真挚而充实 , 又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的形象里 , 表现得疾徐有节、进退有致 。 美不能脱离形象 , 美的事物必须是形象的事物 , 又有真、善的内容 。 她不抽象地说悲言愁 , 因为那样说出来也是轻飘飘的 , 不能感人 , 也没有了艺术美 。
其次 , 在艺术表现上她善于处理情与物的关系 , 把情与外物关联起来或移到并融入外物 , 借外物表现情愫 。 她把无形的愁同物象有机联系起来 , 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 这愁也就具体可感 , 使我们觉得更有分量 , 仿佛有千斤重 。
《江城梅花引·清明祭》
每逢三月自难宁 , 怕清明 , 又清明 。 那句丫头 , 又在耳边生 。 多事春风牵旧绪 , 徒忆起 , 井台边 , 摇水声 。
一声 , 一声 , 不堪听 , 愈伤情 , 愈还增 。 忘也忘也忘不了 , 昔日叮咛 。 细数流年 , 乡梦杳无凭 。 唯遣流云多探看 , 坟上草 , 著花无?可尚青?
这首诗词是祭姑妈的 , 那节那风那井台 , 那人那声那坟草 , 没有这些寓情其上的物和景 , 情也就难以深沉地表现 。
第三 , 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 , 而不是当作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来写 。 这符合感情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特点 , 也符合抒情诗词这一时间艺术的表现规律 。 在刘云华诗词中 , 我们常常看到 , 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外物的发展变化在时间链条上的推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在《江城梅花引》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 这应该是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心理活动的秘诀 。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10期)】
本文图片

用倒计时算算时间账
□刘希
给时间倒计时 , 人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之快 , 会抓紧做手上的事情 。
那天 , 和母亲坐在一起看电视 , 一个节目里说 , 现在女性的平均寿命是79岁 。 我大声地报了出来 。 母亲惊叹:“只能活79岁呀 , 那我只有15年了 。 ”我一下子就呆住了 , 我觉得活个79岁是高寿 , 没想到对于母亲来说 , 却仅剩短短的15年 。 给母亲的生命倒计时 , 我们就会对母亲再好一点 , 多陪伴一些 。 而我呢 , 就快满40岁了 , 也只有39个年头了 , 这不由得让我感叹:“用个倒计时算算 , 我们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该好好努力一把了 。 ”
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 , 也可以用个“倒计时” 。 孩子在上大学后 , 通常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各奔东西 , 我们能陪伴他们的 , 可能也就是18岁之前的时光 。 如果错过了孩子的童年 , 在少年时不加以弥补 , 那么 , 以后相处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
现在才知道 , 为什么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朋友 , 每一天都过得很谨慎 。 半年前 , 当他确诊为癌症晚期、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时 , 一个原本整天在外应酬、不着家的男人 , 居然天天守着家人 , 想给家人多留些回忆 。 他陪妻子去了一趟海边 , 那是妻子多年来的心愿 , 他总是一拖再拖;陪孩子去了迪士尼乐园 , 本来说等孩子十二岁再去 , 他担心等不到那一天了;他给父母添置了些小家电 , 还给父母翻修了一下房子 , 他担心自己走后 , 父母会有诸多不方便 。 这三个月来 , 他每天都想尽办法弥补一些对家庭缺失的爱 , 每一天都过得谨慎入微 。 他再也不敢喝酒 , 不敢熬夜 , 不敢整日打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