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6月15日 , 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隆重举行 。 来自文学界、戏剧界、人文社科界的25位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 , 其中莫言、刘恒、何冀平、廖奔、曹林等5位专家线上参会 , 共同为新时代北京人艺的发展建言献策 , 这也是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 。
论坛由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主持 , 共分为三个专题:“作家与剧院”“经典与时代”“剧场与城市” , 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主持 。
本次论坛更加强调议题的当下性、前瞻性和建设性 。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在欢迎致辞中表示 , 站在建院70周年的历史节点 , 北京人艺要在新时代创造新经典 , 离不开各界专家的专业意见 , 离不开良师益友们充满真知灼见的畅所欲言 。 “我们将以更包容的心态和更宏大的格局去拥抱新的机遇与挑战 , 用更现代、更科学、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剧院 , 将北京人艺建设成更为开放、更具有国际化胸怀的剧院 。 我们要将人艺风格、人艺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 让剧院与人民、与民族、与国家、与时代结合得更加紧密 。 人艺人将为此不断奋斗 , 协力同心 , 使北京人艺真正成为:人民的剧院 , 艺术的殿堂!”
|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本文图片

论坛现场 本文图片 李春光 摄
继续发扬“学者型剧院”的优势 , 进一步团结中青年的剧作家
主持人冯远征在开场白中介绍说 , 进入6月以来 , 北京人艺陆续举办剧本朗读、经典片段晚会、经典剧目放送等一系列的活动 。 “特别是6月12日当天进行长达9小时直播 , 五千万人次进入直播室 , 表达了对于北京人艺的祝福 , 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生日也是我们中国戏剧的节日 。 ”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在接下来的讲话中提及 , 三天前的6月12日 ,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 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节点 。 “今天我们选择在新落成的曹禺剧场召开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 , 正是表达了我们致敬前辈、致敬经典的态度 , 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追求 。 ”
“70年来 , 北京人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人民的剧院、艺术的剧院 , 人艺用70年的舞台实践和300多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为祖国服务 , 为人民、为观众服务 。 今天 , 站在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 , 我们邀请各位专家朋友参加本次学术论坛 , 目的就是进一步让北京人艺打开视野 , 广纳良言 , 凝聚新的共识 , 谋求新的发展 。 ”任鸣说 。
|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本文图片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
戏剧教育家和导演艺术家徐晓钟今年已经94岁了 , 他也来到了论坛现场 。 发言时 , 他先回忆了1952年筹建北京人艺 , 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四巨头”在讨论如何形成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 。 “这四位先生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有名的‘四巨头42小时’的谈话 。 凝聚表达了他们的共识:1、首先坚持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这个基本原理 , 认真地向生活学习;2、全面辩证地学习 , 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3、同时认真地继承和吸收民族戏曲艺术规律、表现方法 , 民族的传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曲艺等等 , 兼收并蓄、融于一体 。 ”
北京人艺作为上演《郭沫若》《老舍》《曹禺》为传统的剧院 , 既有《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蕴含诗情诗性的现实主义 , 也有《老舍》《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描写北京市的市井生活 , 富有乡土诗情的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 。 还有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蔡文姬》《武则天》演出所形成的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合着中国的文学、戏曲传统美学气度恢弘的浪漫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