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长|李伟长:生活可以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

现代快报讯(采访人员 姜斯佳)一座图书馆在战争中被炸成废墟 。 残垣断壁间有三位衣冠整齐的绅士 , 神态坦然地站在没被破坏的书橱前挑选书籍 。 这是李伟长最新一部阅读随笔集的封面 , 也是他心中 " 未被摧毁的生活 " 。
【李伟长|李伟长:生活可以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李伟长|李伟长:生活可以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
本文图片

△李伟长 受访者供图
生活千疮百孔 , 幸好有文学一息尚存 。 在李伟长这里 , 阅读不只是安放身心的避难所 , 也是认知自我的摆渡船:" 如果说我的内心是一片海洋 , 当船‘啪’一下撞上的时候 , 我才真正看到海里的岛屿和暗礁 。 "
李伟长|李伟长:生活可以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
本文图片

在《未被摧毁的生活》中 , 李伟长回溯《剥洋葱》 , 撞到了当初那个 " 自恃颇有才华 , 因为虚荣和稿费诱惑开始写书评 " 的青年;沿着《在路上》 , 他找到了 " 我们村的凯鲁亚克 " , 自己的族叔;年过不惑 , 李伟长在《柳林风声》的獾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 学着接受一些 " 无能为力 " 。 在阅读纪行中 , 李伟长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么多年的变化 。
在张定浩眼里 , 书评文章就像一个个沿途制造的 " 水洼 " , 它们能够溅起一时的水花 , 反映一时的云影 , 但随着时间的延续 , 这些 " 水洼 " 很多都会慢慢消失 , 这也是书评写作者的某种宿命 , 但老友李伟长这次的文章有点不一样:" 李伟长回过头来寻找那些曾经的‘水洼’ , 为那些‘水洼’一点点凿出新的通道 , 让十几年前的‘水洼’变成一条还能够流淌的河流 , 通向现在的自我 , 从而也推动着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一起 , 慢慢走向未来 。 "
有 " 我 " 的阅读随笔
读品:让我们从《未被摧毁的生活》谈起 。 据说书名来自为您作序的张新颖老师的一首诗《清单》 。 您能具体谈谈 " 未被摧毁的生活 " 书名背后的内涵吗?
李伟长:非常偶然 , 有一次我跟张新颖老师聊到我的新书 , 他提议书名用 " 未被摧毁的生活 " ,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个书名的好 。 等到这本书编成以后 , 我就像灵光乍现一样想到了这个题目 , 跟编辑沟通的时候他们也觉得特别好 。 " 未被摧毁的生活 " 这个词又有力量 , 又有很沉郁的部分 , 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属于个体的悲壮 。 这种力量不是鸡汤式的 , 也不是口号式的 , 而是因为你经历过摧毁 , 但你依然生存了下来 , 当你走出来再回首过去的时候 , 你可以说那是 " 未被摧毁的生活 " 。 它如此简单 , 但是对那些热爱生活、有激情去感受生活的人 , 他们知道这句话其实意味着很多 。 生活会被中断 , 但不可能被摧毁 。
第二个故事是 , 我跟张定浩是多年的朋友 , 经常会在一起聊天 , 当时聊到这个书名 , 张定浩说你还记不记得有一张照片 , 一幢被炸毁的图书馆 ,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伦敦的荷兰屋 。 就是天作之合 , 一个好的书名 , 还有一个朋友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你提供了一张照片 。
读品:您将自己出的几本书都概括为 " 阅读随笔集 " , 比起一般的书评 , 阅读随笔似乎更从容、更自由、也更 " 不正经 " 一些 。 书中有一篇《我见犹怜》 , 评论的是《害羞的屁股——有关臀部的历史》这本书 , 卸下了人们对书评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 , 这是有意为之吗?
李伟长:原来写书评有一种职业性的认定:书评里可以有 " 我 " 的存在 , 但是 " 我 " 不能大过这本书 。 书评人的任务是找到这本书的价值 , 尽量清晰地传递给读者 。 我后来写评论 , 写着写着自己会不满足 , 不满足的地方在于 " 我 " 慢慢消失 。 最近出的几本书都叫 " 阅读随笔 " ,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 , 它没有书评的那种目的性 , 也没有评论的那种规范性 。 我的阅读随笔没那么高深 , 充满怪趣味 , 有的时候浅尝辄止 , 但它一定是有 " 我 " 在里头的 。 这个东西它既